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将影像数据迁移到云端,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还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
AI+医学影像
智慧医疗的“加”到“减”
近日,在2024CHINC会议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指导、《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组织开展的“2023年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实践典型案例”结果正式发布。其中,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报送的“AI+医学影像智能化质控系统解决方案”案例成功入选医疗影像类典型案例,背后凸显的是影像云平台的技术硬实力。
“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以前的片子和化验单到另一家医院不认,需要重新排队、重新检查、重新缴费,攒了一堆单据最后仍是同一个检查检验结果。”这些曾困扰百姓的就医烦恼,正通过医疗信息化、智慧化的“加”,得到“减”。
多地影像上“云”
实现医疗互联互通互认
江苏省:
江苏省通过建立健康影像云平台,已实现1966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全覆盖,有效推进了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 。据统计,2023年,江苏省影像检查6100万人次,重复检查人次占比为7.4%,每年重复影像检查超过440万人次。影像云平台政策落地后,预计全年因互认可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
该省的医保局还调整了公立医疗机构影像服务收费政策,取消了影像检查项目与实体胶片的捆绑收费,将数字影像存储和获取服务作为CT、MRI和DR检查项目的内含事项管理,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安徽省:
2021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就发布了《安徽省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案》,提出将质控考核合格、稳定性好、高值高频、费用较高的83项影像学检查项目纳入互认项目;依托省级影像云,试点数字影像服务,将联网医院的检查项目编码与省级标准编码进行对照匹配,实现相关检查、重复检查“双提醒”,落实全省影像数据共享互认工作。目前,影像云平台已覆盖安徽省,全省各级医院的医生可将影像结果上传至影像云平台,并查阅其他医院上传的影像结果。
“安徽省影像云在建设期间,与每家医院的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深度对接,同时把全省医疗机构影像数据全量统一上云存储,做到无感知的‘秒级’调阅,最大程度保障了调阅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影像云目前包括放射科各类检查数据,以后还会扩大覆盖范围,拓展到超声、病理、心电等其他检查检验数据,同时将逐步扩大互认机构范围和互认项目,让医疗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省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
广西桂林:
2021年,桂林在全区率先建成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平台,打破了各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孤岛”,实现了“数据同城共享”及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影像云平台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原始医学影像数据的长期存储,不限次数在线查询、下载及分享服务,摆脱了传统医学影像胶片保管困难、携带不便的烦恼。
据统计,协同平台自2021年1月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已接入全市包括10家三级医院在内的94家医院,上传检查报告累计856.8万人次,患者调阅累计1281.6万人次,数据跨院间调阅59.89万人次,开展远程诊断9.07万例。桂林区域医学影像协同平台荣获了2024年广西数字政府场景应用建设竞赛市级一等奖,我市在广西数字政府场景应用建设竞赛暨全区政府网站与政务服务新媒体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整改提升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
医疗影像上"云"
值得肯定和推广,优势显著
医疗影像上"云"的做法确实值得肯定和推广,它在多个层面为患者、医疗机构以及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好处:
1、降低患者负担:通过云平台的建立,患者避免了在不同医院间的重复检查,减少了经济支出和身体损伤的风险,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技术实施的可行性:技术上,医院建立自己的医疗影像数据库已非难事。通过建立统一平台和协调机制,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消除信息壁垒,这在其他领域已有成功案例。
3、数据增值与技术创新:医疗影像数据的海量积累为大数据分析、疾病机制探索、新治疗策略研究以及人工智能训练提供了宝贵资源,有助于推动医疗行业的技术创新。
4、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云平台的建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仅降低了就医成本,还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配:通过云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访问大型医院的影像资料,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6、支持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医疗影像上云有助于实现国家层面推动的医疗信息化政策,如电子病历的普及、医疗大数据的应用等。
7、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自己的医疗影像资料,有助于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8、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减少重复检查和优化就医流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将得到提升。
总结
医疗影像上"云"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能够解决患者面临的实际问题,还能为医疗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持续推进这一做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