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数据安全,刻不容缓
“数据是医疗的‘新血液’,安全是生命的‘守护神’。”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据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患者隐私泄露、系统被攻击、业务中断、合规压力……这些问题如影随形,威胁着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行和患者信任。如何筑起数据安全的“铜墙铁壁”?如何让数据在安全中“活”起来?
医疗机构的全流程数字化,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大安全隐患,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创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医院在实践和探索中发展,保障医疗数据安全,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促进互联网诊疗的健康良性发展。
医疗数据安全是指通过技术、管理和法律手段,保障医疗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使用、共享、销毁等全生命周期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泄露、篡改或丢失。
数据泄露:患者隐私被非法获取或公开。
数据篡改:医疗记录被恶意修改,影响诊疗决策。
数据丢失:系统故障或人为失误导致数据无法恢复。
权限滥用:内部人员越权访问敏感数据。
合规风险:未满足法律法规要求,面临罚款或诉讼。
确保所有患者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泄露、篡改或滥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在面对网络攻击、系统故障等威胁时,保障关键医疗信息系统(如HIS、LIS、PACS、EMR等)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可用性。
遵守国家及行业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敏感信息保护等标准,避免因数据安全事件带来的罚款、诉讼及声誉损失。
通过制度、技术、流程和人员培训相结合,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智能化防护体系。
建立清晰的数据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对数据安全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控制和改进。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安全、合规地利用医疗数据要素价值,支持临床科研、教学培训、管理决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患者体验。
全面梳理医院数据资产,根据数据类型、敏感程度、业务需求等进行分类和分级,制定相应的标识和管理规范。
建立全量数据资产清单,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数据安全风险,并建立数据安全基线。
制定数据安全策略、管理制度和操作章程,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责任、流程等。
选择合适的数据安全技术,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脱敏、数据水印、数据防泄漏等,并实施相应的技术防护措施。
建立一体化的数据安全运营机制,包括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权限及策略管理、响应处置、评价审核、人员培训等,实现数据安全治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背景:该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资产庞大且分散,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权限管理混乱、合规压力大的问题。
实施:通过本方案,医院完成了数据分类分级、建立了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部署了智能化安全监测平台,并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
效果:
✅ 数据资产100%纳入安全防控体系
✅ 日常数据资产问题识别率达到98%以上
✅ 未再发生数据泄露事件
✅ 顺利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背景:区域医疗数据共享涉及多家医院,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平台推广的最大障碍。
实施:本方案帮助平台建立了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并通过AI大模型实现数据共享过程的智能监控与风险预警。
效果:
✅ 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数据的高效共享
✅ 促进了科研创新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 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效率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