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科技中国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随着创新范式的演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应当围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满足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创新体系进行建设,作为医疗卫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中最核心的创新主体,“医研产融合”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本质的路径和特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是推动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完善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举措,临床研究管理体制亟待探索创新,通过推动研究型医院与高校院所、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绩效考核和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创新合力、提高创新效能。


一、研究型医院建设存在的机制短板


一是研究型医院定位与功能不明确,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亟待加强。目前,政策层面对研究型医院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评价标准,区域层面缺乏临床资源的统筹与协调,对于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缺乏政策引导与长期规划。目前医院、研究机构、产业三方主体在合作中定位模糊,医研产融合通道不畅,导致研究型医院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两张皮,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


二是研究型医院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分离现象生物医药产业难点和堵点集中在医药、医疗器械、基因药物的生产与研发,迫切需要后端产业化牵引出前端基础研究,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仍然缺乏,目前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中的技术开发需求大多数由其他企业解决,研究型医院基础研究成果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


三是研究型医院内部创新管理机制亟待完善。据调研,三甲医院大多数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流程管理和支撑服务体系,存在医生个体与企业联系,研发过程长和资金成本高,研发效率低等问题,相与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价指挥棒也不完善,研究型医院没有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考核体系,重学术、轻转化情况严重。


四是研究型医院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亟待创新。虽然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深化,但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和实施方案需进一步优化。开放融合的科研体系及创新团队的协同效能尚需激发,尤其是在促进原创性科研、解决临床难题以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能力的增强,以及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作用提升。


五是医学教育理念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突破。面对大健康和新科技变革对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需不断深化,新医科引领下的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加快探索。一流人才队伍结构和聚集效应需加强,需解决领军人物数量不足的问题,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及人才蓄水池的作用尚不明显,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育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二、系统分析高水平三甲医院的转型路径


(一)聚焦疑难杂症的转型路径


以某治疗疑难杂症知名的三甲医院为例,一是推动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鼓励支持科研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包括鼓励医生参与科研项目,将临床问题带入实验室,同时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建立跨学科协作模式。跨学科团队包括临床医生、基础科学研究者、生物信息学专家等,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攻关,共同解决疑难杂症诊治中的难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支持对疑难杂症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和提升医疗服务流程,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初诊到治疗再到随访,确保每一步都高效、精准。四是全面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模式。对科技成果探索单列管理,将科技成果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二)聚焦前沿技术的转型路径


以某聚焦前沿技术知名的三甲医院为例,一是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鼓励跨学科团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科研平台的硬件设施水平和团队科研能力。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年龄和国别上放宽限制,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同时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和临床医学人才。三是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前沿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四是深化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三)聚焦科技创新的转型路径


以某技术创新知名的三甲医院为例,一是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策略,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机制和支持体系,针对临床研究设置专业服务部门,包括统计研究、质量和数据管理、生物样本库等方面,鼓励科研人员在生物材料、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二是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服务的深度融合,注重培育高价值专利,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三是院内成果转化处成为平台枢纽,依托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纪人、律师等专业化人才帮助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做好专利保护和技术转移,以专业服务贯穿创新链。


三、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应当围绕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满足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创新体系,以研究型医院为创新主体,与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医研产)明确功能定位,各司其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医学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领域整体创新效能。结合现有研究型医院的实际,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见图1、表1)。





微信图片_20240613233305.png微信图片_20240613233310.png



为了进一步强化研究型医院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与责任,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突破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各类瓶颈与制约。


一是明确研究型医院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中的功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明确研究型医院的定义与评价标准。建立医研产协同创新推进工作机制;理顺研究型医院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创新链中的定位;完善医研产各主体之间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之间的融合机制。


二是完善研究型医院内部制度建设。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学科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等。


三是打通融合通道,健全服务体系。为医、研、产主体之间提供对接通道;支持与研究型医院相关的研究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大力培育和集聚国际化、高水平的专业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明确对这部分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和激励方式。


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医研产融合创新特点,在传统知识产权的范畴外,加强对包括新药、院内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诊疗方案等与医疗行业相关的成果的保护和开发,探索知识产权全流程保护和开发机制,实践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模式。


薛雅1,周雅源2,计菁2,姚景怡1(1.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4年第5期 科技与经济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