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国产手术机器人,何必硬刚达芬奇?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 亿欧健谈 肖伞伞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达芬奇机器人不会永远都是第一。

我们的目光仅聚焦于全世界都知道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不是也应该看看国内外其他一些有创新特色的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成为未来异军突起的产品?”4月20日,在知名学者云集的智友科学家沙龙,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段星光的提问掷地有声。

手术机器人向来是高技术门槛行业,在国内已形成明显的产学研结合特征。许多头部企业的业的手术机器人产品多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学界动态也引领着产业风向。作为一直深耕于医疗机器人的专家,段教授的洞见或能为产业端窥得变革方向。

在段教授说话的光景下,又一家手术机器人厂商即将赴港上市。4月19日,精锋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了资本市场新征途。如果闯关成功,精锋医疗将成为港交所第二家含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上市公司。

诚然,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手术机器人最有“钱景”的赛道,被券商机构冠以400亿元市值的猜想。巨额利润在前,国产手术机器人也摩拳擦掌涌入这一领域,试图撬开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进口枷锁。

然而如何直面“老大哥”达芬奇的攻势、亏损、商业化难题成为腔镜手术机器人厂商绕之不去的阴霾。竞争者众,现阶段能吃到肥肉的几乎没有。微创机器人市值从600亿港元高点坠落至如今230.54亿港元,甚至低于B轮融资结束后的估值。

资本没有那么多耐心,企业如何选择方向尤为重要。当腔镜手术机器人厂商专注技术攻坚,力图国产替代,我们应该给予时间肯定及鼓励。但也需注意到,其他方向也许有柳暗花明的存在。虎口夺食还是奇军突袭?各有考量。

市场培育、技术发展难突破达芬奇藩篱


“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还是以达芬奇为主,我们国内手术机器人所占份额寥寥无几。”段星光指出,从我国2020年手术机器人市场数据来看,腔镜手术机器人占比高达74.9%,而这几乎都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贡献的。近三年政府公开的手术机器人招投标结果也显示,达芬奇机器人中标数量稳居第一。

专利、装机量、医师培训、迭代产品等要素共同构筑起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护城河,为国产厂商“弯道超车”增加了不少难度。达芬奇机器人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简称“直觉外科”)研发生产,自1999年研制成功,目前已推出四代产品,也是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自动控制机械系统。

微信图片_20220516111437.png


占据先发优势的达芬奇机器人积极开疆拓土,应用范围扩展至心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大大提高了适用性。

在积极拓展适应证的同时,直觉外科也为后来者制造了专利桎梏。据了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全球4000——5000个专利,在中国享有700余个授权专利,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大部分技术保护点。即使专利从2008年起开始过期,但绕开如此周密的专利保护对国产企业也说一大挑战。

长达二十多年的市场垄断,多年的医生、护士培育让达芬奇拥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缺点也显而易见——“贵”。进口一台设备2500万元,年维护费约120万元,这足以让一般医院望而却步。“就连达芬奇一条机械臂上的无菌塑料袋,都相当于咱们两亩大棚的保鲜膜。”一用户曾这样吐槽。

瞄准用户痛点,国产企业强势出击。目前,国内已有近10家企业发明、生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在泌尿外科、妇科等各个专业领域广泛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威高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与微创腔镜机器人已获批,术锐、精锋医疗、康多等企业则从不同的技术路径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控制度和自由度进行了提升。

但短时间内,达芬奇机器人的垄断地位难以轻易撼动,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难免面临一场苦战。

更让国产厂商们心焦的是,近年来直觉外科也做出了积极的防守姿态,大动作频频。2016年,直觉外科和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直观复星(复星医药拥有40%股权)。去年,更是与张江集团签约,拟在上海浦东张江设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与研发基地。如果一切顺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全球第二个制造与研发基地将落户中国。

在复星医药2021年三季报与电话会议中,更是透露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发展布局:1.在研发中心落地的同时,加速手术医生的培训工作;2.希望通过中国产业链的优势降低总体的制造成本,强化柔性生产制造能力,将生产研发和服务培训本地化运行。降价与加速市场培育的意愿显而易见。

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格局初定的年代,国产企业们抢夺市场份额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实际上,不同外科专科的手术方式迥异,许多技术的出现也可以颠覆传统手术方式。在手术机器人赛道,仍有许多“小而美”的金矿待发掘。

通用型——专科型,

国产手术机器人的破局之路


“将来的医疗机器人会不会有通用?现在的结论是先不要去考虑通用,先用于专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曾在第二届中关村“医工交叉创新创业谷”创新创业论坛中如此指出。

他分析到,从精准、微创、还有许多医疗专家经验的学习积累这三点来看,未来医疗机器人要比一般医生的能力高,这是已经证明了的。但是,医疗机器人会不会今后所有都是个性化的,眼科有眼科的、心脏有心脏的、腹腔有腹腔的,还在争论中。不过不管怎么样,多模态、智能化、微创化的医疗机器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主流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大多为为通科手术机器人,应用术式较为广泛。专科型手术机器人虽应用范围较窄,但多以刚需形态出现,应用频次较高,也能有较为亮眼的市场表现。

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为例,其市场规模于2022年达到0.34亿元,并在2030年进一步增长至58.2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90.3%。

而更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尚无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获批认证。仅西门子医疗CorPath GRX冠脉介入手术系统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微创医疗合作引进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完成NMPA首例注册临床试验;国产鲁班手术机器人率先完成临床试验。

市场较为广阔,且格局未定,在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光景,或能跑出来“小达芬奇”。不在腔镜领域与其正面厮杀,而在专科化赛道,成为先行者。承认差距,以差异化竞争为企业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在精准医疗趋势下,或诞生更多专科化的手术机器人,以颠覆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

“腔镜类手术机器人更像是从开放手术到微创腔镜手术的一个过渡再升华,挖掘的临床需求已经较为清晰。”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海源向亿欧大健康举例道,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把医生的操作转化为机器人操作,其实它除了机器人技术本身之外,在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新的临床技术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机会。

他指出,现在的手术机器人大多在复制或者模仿医生手术动作。但从本质来看,手术机器人应该是解决问题,针对临床需求探索适应的治疗方法再结合机器人,可能原本范式就会被改变,在产品构思上也会产生一个较大变革。

从手术入路路径来看,从开放——多孔——单孔——经自然腔道。在入路变化中,达芬奇不会永远都是第一,其他赛道手术机器人也许不失为国产厂商异军突起的绝佳机会。

“手术以前都是开腹的,现在变成腔镜微创类,未来我们希望用一根针能解决。”日本早稻田大学副教授张博向亿欧大健康如此阐述,他们团队目前正在研发肝癌消融类型的手术机器人,力求带来新的治疗方式突破。张博指出,在不同的科室领域有不同的产品,最后可以做成不同的方向,但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无论是通用型手术机器人还是专科型手术机器人,归根结底都是要真正产生临床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在会议中指出,未来手术机器人发展的方向是两个:一是真正用智能化、自动化或者高科技的技术去推动现代外科诊疗技术的革新,去创造或者迭代出新的术式,推动诊疗模式的改变,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解决真实的临床刚需,回归重点是在患者获益,这一定是支撑未来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底层逻辑;

二是手术机器人厂商真正用方便、易用、低成本、智能化的设备推进下沉医疗市场治疗水平的提升,真正服务于国家医疗水平均值化,让更多人享有更便宜、更高质的医疗服务,这也是医疗机器人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把医疗机器人变成真正常规普及的医疗设备,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未来。

当下,手术机器人可及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不成熟,市场培育仍需要时间。受到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手术机器人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导致下游普及率低。如要推进产业链成熟,离不开更多科学家、创业者的躬身入局。而专家、学者所描绘的美丽未来,相信也能在不远的未来一一实现。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