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国考”,那么三级医院评审可谓是“国考”前的一次“大考”。自《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出台以来,许多医院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运营管理水平。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升级版“考试大纲”《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中新增的数百项监测指标都需要医院提供及时、完整、准确的“数据”,同时,官方标准解读将“信息化”这个工具纳入医院评审工作中,推动医院评审结果达到“科学、客观、精细、量化”。
在新版评审标准下,想要顺利通过“大考”,医院管理者们一定要把握住“解题”的核心——“数据”。
一、到底增加了哪些“考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相较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新版标准到底增加了哪些“考点“?
由森亿AI医疗整理,欢迎扫码咨询
1. 数据化
在新版标准中,第二部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的监测数据占了53%(240项),内容包括医院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服务、绩效等指标监测、DRG评价、单病种和重点医疗技术质控等日常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在综合得分中权重不低于60%。数据指标不仅占比大,新版标准对于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错误数据占比一旦达到10%,医院就要“挂科”了。
来源:《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实施细则》
2. 精细化
在上述提到的240项指标中还内嵌了小指标,光是1项单病种指标中就含有51个单病种的小指标,并且从质量控制和资源消耗两大维度对每个病种制定了众多监测指标,各个指标的数据来源多样化,病种数据的报送时间也有具体要求。
3. 常态化
过去,三级医院评审方式以集中检查为主,给了医院通过“临时抱佛脚”来“突击迎检”的机会。而新版三级医院评审开始注重日常监测,数据统计周期变为全评审周期,旨在把注重“医疗质量安全”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根植在每个医院管理者的心里。
二、用传统信息化工具“解题”能行吗?
我们走访了许多正在“备考”的医院发现,虽然手中握着“考试大纲”,但在“解题”过程中,即使使用了“信息化工具”还是会遇到以下“四大难点”:
1. 临床质量指标为什么难以解读?
相较2011版标准的统计指标要求,2020版标准有更明确的“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要求,需要结合医学知识与管理经验才能对指标进行准确解读。
2. 基础数据为什么采集不全?
现阶段标准要求的重点专业质量、单病种质量在没有健全的业务信息闭环与数据中心建设下,难以进行有效准确统计。
3. 数据应用的维度为什么难以完全覆盖?
由于临床质量类指标逻辑判断复杂且重要信息散布于病历文书、医嘱、检查检验等多处,对于数据的统计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4. 现有指标体系为什么难以满足新要求?
随着临床质量指标的增加,指标的定义、溯源、体系管理是应用的一大难题。
三、解题之道:从“有”到“优”
令大家疑惑的是,明明已经使用了“信息化工具”,为什么还是不足以支撑医院管理者们“解题”呢?
这是因为新版评审的指标的要求是,在理解医学和业务逻辑的基础上,实时、精准地采集多个来源的基础数据,利用公式计算得出结果。这样一来,电子病历等传统“信息化工具”已经不足以支撑医院管理者们“解题”了,想要真正实现医院管理的数据化、精细化和常态化就要及时升级“信息化工具”。
让“信息化工具2.0”赋能医院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理解临床,就如同“解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意一样,这时就需要一个懂临床的“信息化工具2.0”对日常监测指标进行拆解,进而形成解题思路:
第一步——列出业务指标的计算公式;
第二步——解读计算公式中每个医学术语的含义并确定相关变量;
第三步——寻找每个变量对应的数据及来源。
然而,知道怎么做题≠能做对题!
那需要怎么做呢?
接下来,就要靠“信息化工具2.0”将数据精准地填入公式,得出能够支撑医院改善医疗质量安全的分析结果,同时进行风险预警。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利用基于AI的数据治理和高性能计算体系,把“解题”需要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数据湖仓”中,保证填入计算公式的数据真实、准确且实时?是不是还要注重积累,把做过的题目和解题思路都记录在“题库”(指标管理平台)中,方便复用,让“信息化工具2.0”助力医院真正实现管理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