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作为商业世界的观察者与参与者,一直以来,《第一财经》关注着不同行业的前沿变革,和企业们展开深度对话,探讨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的可能性,对行业的未来保持着期待与思考。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医疗行业同样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探索历程,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当前,医疗行业正需应对老龄化加剧、医护人员短缺、地区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难题。在此背景下,今年,飞利浦发布了2024年度的中国版《未来健康指数报告》,这份报告面向全球、调查覆盖了14个国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让我们看到如今各国特别是中国如何突破瓶颈、开展积极有益的实践,运用创新的、可持续的策略,去化解一系列困境。在这份报告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开拓“创新”之道,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健康技术提高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建设注入活力。例如,这几年大热的人工智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医生更快地分析大量病例数据,精准识别潜在风险。“韧性”则是报告的另一个焦点。在中国,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医疗健康系统,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在探索可持续的路径,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用前沿技术、用环保方案来应对人员缺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行业的长期发展铺路。“韧性”让医疗行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能透过这份报告,看到飞利浦对于“韧性”的有意义的阐释。最后,这份报告还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对于中国的医疗行业来说,未来的医疗不仅是技术和服务的升级,更是一种理念的变革。通过创新、可持续和协作,飞利浦将与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们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实现更便捷、高质量的健康关护,也就是本次报告的母题“创新于心,关怀众享”。这种以人为本、以技术为驱动、以生态为基石的医疗愿景,正为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提供无限可能。
医疗行业正在积极拥抱变化。如果说前几年,人工智能(AI)、远程医疗、自动化等等对于医疗行业来说还是些有待考验的新词,那么在近一年来,医疗行业已经用数次实践证明新技术与新思潮的可行性。拿AI来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47%受访的医疗健康⾏业管理者表示正在投⼊⼈⼯智能,2023年,这⼀⽐例上升⾄54%。时代在加速变革,医疗从业者们要应对的挑战也接连不断。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显著增加,首先影响的便是医疗行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随之大幅增长,让当下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着可持续性挑战。新的挑战催促着医疗行业加快尝试与探索的步伐,在剧变之中,医疗行业也在回望和总结过去的成果,思考如何开拓一条更为可持续、高质量的道路。过去一年里,医疗健康⾏业经历着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也创造出了蕴藏更多发展潜力的机会。今年,飞利浦连续第九年开展专项研究并发布《未来健康指数报告》,⾯向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医疗健康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研。医疗健康行业正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朝着更为可持续、高质量的行业目标,他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第一财经》YiMagazine希望进一步深入解读与探讨,以期更清晰地看见行业的行动与潜能。
当前,医疗健康行业要面对的困境与压力来自多个维度,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一边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医疗资源日益紧张,另一边是医护⼈员短缺已然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1500万医务工作者的缺口,这一问题在偏远地区更为严峻。例如,农村地区每千⼈中护⼠⼈数相较城镇地区存在着1.95⼈的差距。人员短缺进一步导致了医护⼈员平均接诊时间的缩短,限制了医院及医疗机构提供及时、高质量关护的能⼒。另一重压力则来自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状况:97%的医疗健康⾏业管理者在调研中表示,其所在的医疗机构正⾯临着经济运⾏压⼒,且这种压力限制了他们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优质关护。而医疗机构的经济运行承压也极大程度影响了其所在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健康科技解决方案的投入。超半数的受访管理者表示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其所在医疗机构不得不推迟或减少相关的投⼊,占⽐高于全球平均⽔平。此外,缺乏有效、精准的患者数据,也进一步影响了医疗机构实现有效关护的能力。医疗健康数据的应用潜力正在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近期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便提出了一系列挖掘与应用数据要素的措施,关护、诊疗以及AI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都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然而,今年的《未来健康指数报告》显示,⽣成洞察所需的数据往往处于缺失状态,导致了医疗机构难以为⼈们提供充分全⾯的关护。即便能够取得一定的患者数据,医疗机构也普遍面临着数据整合的难题,并随之衍生了更多问题。当前,医疗健康⾏业的从业者们正持续寻求多元而高效的解决⽅案——报告中,医疗系统的管理者们普遍认为远程医疗、自动化、数据洞察、AI、绿色节能等技术创新能将医护人员的生产力解放出来,提质增效,提高医护满意度,改善患者体验。围绕医疗行业从业者所关心的现实问题,飞利浦此次的《未来健康指数报告》主题“创新于心,关怀众享”对应的是全球品牌新口号——Better care for more people。“Better”强调的是“质量”,即更好的关护;而“more”强调的是数量,让更多的人获得关护,即医疗关护的可及性。在飞利浦看来,为帮助医疗健康行业找到高质量、有创新的发展之路,需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助力医疗服务的系统性变革。
创新技术带来解决方案
自2023年9月首次提出以来,“新质生产力”便成了推动诸多行业革新的引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在医疗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便是以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健康系统的效率、质量和可及性——这恰恰与飞利浦所提出的“创新于心,关怀众享”的命题相契合:以科技驱动效能与质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惠及更多人。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时代大趋势下,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也给予了创新技术更多期待。例如,在《2023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中,约三分之一受访的医疗健康⾏业管理者表示已经开始借助数字化健康科技来缓解⼈员紧缺的情况。今年,近乎全数的受访者均指出,发展远程医疗是解决医护⼈员紧缺问题的有效手段。医疗行业对于技术的普遍期待,促使各医疗机构、企业等调整创新实践的步调。拿需求较大的CT技术来说,当前,中国患者数量庞大,CT扫描的疾病应用领域广泛、需求大,但设备采购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设备数量短缺造成患者等待时间长。同时,医院现有的设备工作效率低,对疑难杂症的应对有限,诊断精准度不够,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提高单台CT设备的扫描量、单次扫描时间和一次性精准诊断,就是一个“质”与“量”需要兼顾的课题。总体而言,创新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赋能,不再是“死磕”效率提升,而是覆盖到了洞察、决策、关护、资源协调等众多层面。得益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得以摆脱琐碎的日常事务,有效节省耗费在重复性任务上的时间;在临床的决策支持上,AI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助手;生成式AI的迅速发展,帮助从业者迅速从患者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见解,更好地支持患者护理……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帮助中国的医疗健康体系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除了在诊疗上的改善之外,创新技术的应用还进一步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留用。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医疗有助于实现更为灵活的工作安排,并为需要远程工作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新的职业路径,尤其吸引了一批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医疗专业人员。也因此,远程医疗成为了提高员工留用率的一项重要策略。兼具“质”与“量”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当前医疗系统面临的医疗人员短缺、提升医疗机构运行效率等挑战,还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预示着一个更加高效、包容和韧性的未来。
当前全球面临着环境压力、经济波动以及老龄化等多重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保证高质创新的发展的同时,建设一个更具“韧性”的医疗健康系统至关重要。不久前,中国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一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出要构建“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韧性”是一个意涵丰富的综合命题,既要求为实现可持续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整体性变革,也要求用创新技术方案解决薄弱短板、在细节处纵深发力。过去,医疗体系的工作重点过于侧重在规划成本、提高效率,而如今,医疗行业从业者将视野转向了更多元的策略层面。如在绿色环保这一目标下,根据无害医疗组织(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发布的报告,全球医疗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24亿吨,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4%(全球总碳排放544亿吨),高于航空行业和船运行业。在此背景之下,医疗健康行业也开始重新审视其运作模式,力求在保障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缩小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报告中,高达7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采购或招标过程中已经明确了环保标准的要求。对于健康科技公司来说,深度参与构建医疗健康系统的“韧性”,便需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探索节能、循环、数字化等的解决方案组合。早在2018年,飞利浦就意识到在核磁共振(MRI)中过度使用氦气是不可持续的,于是,飞利浦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磁体,将7L液氦完全封装在容器中一次成型,彻底摆脱了磁共振的“失超”风险,整机重量也较传统磁共振减轻1吨以上,可以安装在任意楼层任意科室,甚至实现了移动MRI,极大拓展了磁共振的应用场景和领域,可以更好地满足诊断需求,并降低了设备的安装、维护成本。迄今,配备飞利浦技术的MRI扫描仪已在全球范围内节省了超过260万升[1]氦气。而从长远来看,韧性的维系,并不只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成为优化整体医疗健康系统、实现长期稳定营运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飞利浦看来,具有“韧性”的医疗健康系统应该是一个互联的网络,结合虚拟和现实,实时和预测性的患者洞察贯穿整个病程。通过实施一系列旨在促进可持续性的举措,医疗行业正朝着更具韧性、更加绿色和高效的方向迈进。
时下,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医疗行业本土化时机已日趋成熟。不断出台的加码本土化政策、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日新月异的行业动态,对于众多跨国医疗健康企业的本土化布局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多要求。走过9年,面向全球范围、覆盖14个国家的《未来健康指数报告》,在立足全球视野的同时,也更关注本土市场之中的更多可能性。此次调查过程中,报告显示,中国对于新型医疗科技、自动化、数据洞察、远程医疗、AI等的认知程度、应用推广等,均位于全球前列。如在生成式AI的投资方面,高达86%的中国医疗健康⾏业管理者表示,已经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生成式AI,这一比例高于美国的75%,与全球平均水平的85%旗鼓相当。未来,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之下,中国的创新速度和创新能力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庞大复杂,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3年,我国医疗服务产业的规模便达到了8848亿元,市场需求也愈发多样、更具个性化特征,迫使创新必须更快、更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也正在汇聚多元主体、共同协作,集合各方力量,将政府、社区组织、监管机构、健康科技公司以及IT或数据服务提供商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采用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创新策略,来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水平。创新、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未来医疗系统向前迈进的关键要素。展望未来,期待飞利浦与行业伙伴继续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医疗健康系统,加速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入展开本土化实践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带来深远变革,进而推动世界朝着更加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平台转载仅做分享,非商业用途。本文著作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