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青岛:信息化驱动,绘制“全市一家医院”互认作战图|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观察④

发布时间:2024-12-16 来源: 中国卫生杂志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看同一种病,为何换家医院看还要重新做检查?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什么这么难?为了解决这一很多患者心中的疑问,2024年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给予了明确的政策保障。我们推出在这一改革举措得到稳步推进,并且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的具体做法和所思所想系列稿件,供业界参考。同时,也向广大读者征集更多新闻报道线索,为业界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当前,青岛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市的医疗服务信息化网络,逐步将“全市一家医院”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这一切的起点,得益于青岛市已构建的覆盖辖区的全市健康信息平台。该平台依托青岛市政务云的强大能力,不仅汇聚了全市各医疗机构的丰富医疗数据,还有效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信息孤岛,为后续的协同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得青岛市在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青岛市依托“全市一家医院”,在充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建设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工作从纸质报告互认向互联网数字互认转变。经历了医疗信息化的初步探索,再到当下这个强调数据共享的时代,青岛市不断探索着适合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的医疗信息化发展之路。




先行一步,奠定互认技术基础




早在2011年,青岛市便着手构建区域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平台。然而,在探索起步阶段,青岛市虽已具备数据采集和治理的技术基础,却面临着“数据采不全、采不准,采集的数据用不上、用不好”等突出问题,导致“不能认”。
“当时,面对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全面推行实名就诊制度,患者到不同医院就诊,需要使用医院各自的就诊卡,同时还存在患者办理临时就诊卡的情况,导致患者信息不规范、不标准,严重制约了跨机构、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给患者就医带来诸多不便。”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产业处处长薛刚说,只有确保每一位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且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在跨医院查询和调用患者信息时,准确地进行身份识别确认。为了打破这一瓶颈,青岛市从2015年着手统一市民就诊卡信息,启动了“一号通”系统。在这一系统里,市民不再需要办理各医院独立的就诊卡,只需持新版社保卡或青岛市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区域诊疗卡,即可在全市各医疗机构便捷就医,并通过在每一个就诊环节刷卡确认身份,确保了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信息一致。
后,青岛市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引入了更为先进的信息抓取技术。薛刚介绍,在数据采集方面,青岛没有采用以往医院主动推送数据的方式,转而采用平台主动抓取数据的新模式。通过开放医院的数据镜像库,平台能够实时、全面地获取医疗数据,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系统的不断迭代升级,数据采集的频率也逐步提升,部分核心数据已实现十分钟内的快速采集。这一技术革新为检查检验结果的实时、准确互认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患者在不同医院间的检查检验结果能够迅速共享,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患者负担。
2022年10月,“市级智慧检查检验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6大类47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同年年底完成互认8513项次,节约检查检验费用约35万元。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院共享后,市民的就医体验得到提升。过去,跨院就医时,患者需要携带纸质报告单、光盘等影像资料,这些资料不方便携带且不易保存,一旦损坏、丢失则有可能影响就医进程。现在,借助信息化手段,此类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需求引领,贴心升级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紧跟需求,持续优化。”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副处长姜兴祥表示,在解决缺乏技术支撑问题后,青岛市坚持对标提升,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与优化,致力于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认服务。
“在繁忙的诊疗过程中,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结合去外省学习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薛刚表示,“为了提升医务人员的操作体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信息平台要与医院已有信息平台做好链接,降低使用门槛,避免给诊疗工作增加负担。”比如,针对医生操作端,青岛市将市级智慧检查检验系统融入医院现有电子病历系统,并创新性地引入了电脑桌面悬浮球的设计。
“悬浮球是我们为医务人员量身定制的信息获取工具。”薛刚说,“通过悬浮球,医生可以直接进入互认系统,快速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无须在多个系统间切换,节省了操作时间。”同时,互认系统中的影像资料还支持放大、缩小、窗位调节等功能,使医生能够更精准地分析病情,进行更合理的诊断及治疗决策。此外,系统还配备了自动识别重复检查或检验项目的功能,并在医生工作站上及时提醒,帮助医生根据病情进行有效的互认共享,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进一步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在平台架构设计上,针对影像数据量大、调阅频繁的特点,青岛市对影像数据进行了科学分类。“检查数据多为结构化数据,占据空间小,通常来讲不需要再做分类存储;而影像数据数量庞大,如果直接存储会造成过高的服务器承载压力与数据存储成本。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临床端90%的数据调阅需求主要集中在半年内的数据,因此我们考虑对半年内和半年前的数据分别进行热存储与冷存储。”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大数据中心副主任郭娟娟说,两类存储不会对数据本身的内容或质量造成影响,在调取冷存储的数据时仅有访问路径延长的区别,这样一来,既确保了数据的即时可访问性,又有效控制了存储成本。
在网络传输方面,薛刚介绍,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青岛市对医院与中心端之间的专线进行了双千兆加5G的升级改造。这一升级不仅实现了双千兆带宽的动态负载均衡,还提供了5G无线网络的备份方案,确保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青岛市还通过压力测试、网络优化、中心资源优化配置等多种手段,确保了数据调阅速度达到设计目标,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流畅的操作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每一位医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从而在日常诊疗中更加主动、精准地运用这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省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姜兴祥说。

 



严守质量,做好“技术+诊疗”质控



 

随着越来越多医疗机构与项目被纳入互认范围,如何兼顾效率与质量,是青岛市在扩大互认规模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患者安全是我们最看重的。”姜兴祥表示,青岛市的实践经验是,以医疗质量为底线、以具体互认条件为前提,将质量控制贯穿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全过程。
在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初期,青岛市充分发挥了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质控中心的专业优势,对拟纳入互认范围的项目进行了两轮次深入、细致的论证。“我们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一方面,互认项目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精准度要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群众就医便利性,重点关注临床看病就医过程中高频检查检验项目,确保其纳入互认项目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就诊费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姜兴祥介绍,经过精心挑选,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血液以及普通放射线检查、CT检查、MR检查等六大类共47项检查检验项目率先纳入了互认共享范围。
青岛市还设置了严格的互认共享准入门槛,要求所有申请加入互认范围的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实验室质控,并纳入市、区两级日常质控范围。在确定互认共享医疗机构范围时,青岛市参照全市检验结果一单通名单,分批次推进“室间质评”合格的313家医疗机构接入“市级智慧检查检验系统”。同时,结合不定期抽查、盲样考核和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室间质评”等方式,青岛市从严把控检查检验结果质量,从源头降低了因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可能带来的隐患,有效地解决了医疗机构“不敢认”的问题。
在医疗质控的基础上,青岛市还在数据质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建立了数据质量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互认数据与医院原始数据一致,避免因数据交换产生偏差。”郭娟娟说,这一质控体系从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四个关键维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医院原始报告与系统端数据进行比对抽查,采取每日反馈、月度通报的方式,对医疗机构上传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系统还会自动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如缺少医嘱或相关信息的检查报告将被标记为不完整,并要求医疗机构及时补充,以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在技术质控和诊疗质控的双重保障下,青岛市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与机构持续扩容。截至目前,已有690家医疗机构上线“市级智慧检查检验系统”,累计完成互认项目达128万项次,为市民节省医疗费用约5885万元,显著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协同并进,逐步推进还需转变思路



 

随着互认工作深入推进,面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临床医生使用外院检查检验报告的法律风险、医疗机构间经济利益机制不完善等共性挑战,青岛市意识到,要真正使这一体系惠及更多医疗机构与患者,必须转变思路,激发内生动力与多元动力。
一是增强医生主动互认意愿。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副处长马广仁表示,在公立医院公益性导向与绩效考核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已成为大势所趋。仅仅依靠外部推动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临床医生的思维,使其意识到推进互认工作对提升诊疗安全的积极作用,且有利于减少执业风险。此外,针对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迫切希望被纳入互认机构范围,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并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问题,青岛市积极探索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合作新模式。
二是完善利益机制与财政保障。青岛市卫生健康委认识到,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因此,青岛市卫生健康委积极与市财政、市医保、市大数据等部门携手合作。马广仁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多方共同明确了“不因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而降低区域医保总额”的原则,旨在消除医疗机构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在参与互认工作的同时,医保总额不受影响。此外,青岛市正积极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旨在通过给予积极参与互认工作的医疗机构适当激励,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进一步激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
三是从更深远层面考虑与分级诊疗体系衔接。当前,青岛市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已纳入互认体系,但互认率仍有待提升。如果能够推动患者在基层首诊并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不仅能减轻大型医疗机构的诊疗压力,还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地。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因此,青岛市始终将其作为一项持续完善的重点工作。”姜兴祥表示,从最初确立的互认原则,到持续优化系统并扩大互认范围,再到如今的提质增效,青岛市初步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高质量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体系。下一步,青岛市将扎实、有序探索互认项目、互认机构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此项惠民措施;同时加强与部门沟通协同,多部门聚力、多方位支持,结合医联体建设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形成政策合力,以此项工作带动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本刊记者 孙艺 杨金伟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