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大而散”的康复市场,等待一家大型连锁

发布时间:2022-05-06 来源:贝壳社 Jellybean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冬奥余温散去,谁还能给千亿康复赛道添一把火?

采访 | 复动肌骨 赵卿怡

作者Jellybean


2016年以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康复医疗赛道潜力凸显。《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进入千亿阶段。


但现实棘手。当前,设康复科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受人才、建筑面积、床位数量不达标等因素限制,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则因定位不清,导致转诊渠道阻塞;甚有省级公立医院尚未设置康复专科。


民营机构成为重要补充力量。近十年来,民营机构从118家增至545家,占比从50%以下扩至75%以上。


然而作为细分之细分领域,缺乏资金、人才和政策标准,线下康复诊所版块尚未迎来产业的黄金期。尽管参与者前赴后继,但落后国外40年的市场格局始终没有改变。简单沿袭发达国家的路线,拔不掉“硬钉子”,创新是唯一敲门砖。



缺人缺钱,线下康复诊所要自己找出路


赵卿怡没有在所谓的恰当时机闯入康复医疗赛道。彼时,她正身处于消费投资领域。


2016年,康复医疗还较容易拿到投资。2年后,赛道投资热度急转直下。此刻成立上海复动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后简称“复动肌骨,她需要比别人投入更多精力。用4年时间,赵卿怡终于打造出了一套关于人才、运营的全新体系。2022年3月30日,复动肌骨完成Pre-A轮融资,资方名单中,启明创投、泰福资本赫然在列。


这是近2年内,康复版块少有的融资案例。相近的,是连锁康复机构优复医疗和体创动力,分别于2021年和2019年完成的融资。其余则追溯到2016年。


但这并不意味着康复赛道前景不好,放眼整个线下诊所版块,融资困难几乎成为常态。最近完成融资的,基本是C轮以上或是冲刺IPO的连锁医疗机构。


二级市场上,卡在上市关口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口腔和眼科领域,近年来仅有瑞尔齿科与何氏眼科成功“上岸”。有“金牙银眼”之称的热门赛道尚且如此,线下康复诊所融不到资也不足为奇。


微信图片_20220506091241.jpg

康复医疗产业链,来源国盛证券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国内康复市场的诸多问题。


最关键是“人”的问题——康复治疗师数量不足,质量也跟不上。国内康复治疗产业,最初由健身教练推动,直到现在,参与者质量仍参差不齐,持证人员学历普遍不及本科。


同时,持物理治疗师(PT)证的专业人才匮乏。据统计,国内每10万人合资格物理治疗师保有量仅3.5名,而发达国家通常为50~100名。


而且,康复向来不被重视。“康复科不承担康复治疗,骨科医生不懂细致康复方案,患者教育也是大问题”。但如果康复做不好,容易落下后遗症,“这关乎生命质量”。


上述条件都限制着合资格诊所数量的增长。在国内,即便拿到职业PT证,医师技能仍旧良莠不齐,缺乏相应标准,无法获得处方权,更不能开办合资格诊所。


而市场上既有的康复诊所,由于缺乏市场化资金支撑,半数以上为单店经营。实现连锁化的,则面临区域限制、商业化模式单一等问题。上文所提的连锁康复机构经营多年,至今未突破原生地理区域。


在千亿市场规模、4.3亿运动群体的双重加持下,仍未催生出一家大型连锁机构。康复医疗服务野蛮生长,专业康复诊所发展空间受到压缩,在健身房、中医按摩馆等机构间艰难求生。



注入新概念,用创新颠覆行业


在赵卿怡看来,复动肌骨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跑出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模式创新”。


深谙消费市场经营之道的赵卿怡,决定引入“消费升级”概念。这就面临“如何满足需求”的终极命题。


在康复医疗领域,患者的康复需求与其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病人需要拆解成“病”和“人”两部分,“病是基础需求,决定了治疗方式;人代表更高层的需求,比如便捷、舒适、心理满足等,同时决定了购买意愿、服务方式和承受能力。”


从“病”的角度出发,复动肌骨不局限于骨科,扩至所有引起肌骨功能不良和肌骨疼痛症状(肌骨即肌肉骨骼,musculo-skeletal,简称“MSK”)。其对应的心脑血管疾病、残疾、儿童骨骼问题等各类群体,规模均超过2000万人,产后群体规模超过1600万人。业务范围拓宽后,市场空间急剧扩大。


从“人”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复动肌骨提出“MSK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患者更倾向于集成的‘一站式’服务”,因此,复动肌骨提供“患者中心化”服务。除物理治疗师外,医疗团队增设骨科/运动医学医生、矫形器师、体能教练及心理咨询师4个工种,满足全方位需求。


有中超、CBA运动员患者曾到复动肌骨线下诊所治疗,骨科医生先对其二次诊断,而后物理治疗师和体能教练联合制定治疗和体能恢复方案,同时加以心理辅导。“根据这个方案,治疗2~3周,他们就可以重返赛场。恢复速度加快了一半。”


微信图片_20220506091244.png

复动肌骨产品管线及业务范围


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现阶段,复动肌骨瞄准的,是国内所有“拥有较强购买意愿和承受能力”的患者。


基于此,其开启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成为行业内首家涉足数字疗法企业。


当下,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康复机构(持证机构和治疗师工作室)都开在一二线城市,争夺有限购买力。三四线城市康复机构寥寥无几。此背景下,复动肌骨除了布局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还探索肌骨治疗数字化,为超过六成的非上海本地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服务。


其数字疗法整合了互联网医院及SAAS(患者管理)系统,拥有收集患者数据、线上图文问诊、病历管理和康复咨询等功能。同时,还推出“悦行”可穿戴设备。异地患者完成线下问诊后,康复师可在线上予以指导,帮助其进行居家治疗。


微信图片_20220506091306.png
图片

复动肌骨数字疗法产品


开辟此版块初衷不仅是打破地域限制,更要打破价格壁垒。赵卿怡希望中国的患者能触及整合的、有普惠性的优质康复治疗。


另一个关键影响在于,有望解决人力效率较低、专业人员不足、服务质量可复制性较低等行业性问题。


但双创新驱动,仅仅是向标准化靠近,最关键问题在于,标准化是什么?



统一学术流派体系,打造“企业标准”


不管是打造线下连锁品牌,还是打通线上渠道,标准化是发展基础。


首先,行业内外对康复医疗的认知就存在差异。康复医疗源起国外,名为“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简称PT)或“运动疗法”, 国内业界多定义为“运动康复”。但无论物理治疗、运动康复或MSK综合解决方案,对国内市场都是陌生概念。


其次,行业人才标准也尚未形成。赛道启动者——只能做损伤预防、不具备治疗资质的部分健身教练们,仅参加2小时到十余天某体系商业培训课程(APTA基于国际分类的临床指南),便自诩得其真传。而想要真正学会该体系课程,至少需要7年专业学习以及年临床轮转与(亚)专科训练。


但现状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学成归来,具有专业资质的骨科/运动医学博士,只能在公立体系中做不对口的神经康复方向工作。


不仅如此,不同技术派系的康复治疗师,语言体系不一样,沟通成本很高。这意味着同一诊所中,不同治疗师之间的患者流动率不高。


 “这个行业远没有成熟到谈标准的时候。”赵卿怡说。


面对物理治疗师的巨大缺口和派系繁杂、技术不精等问题,赵卿怡决定在内部实现统一的技术流派体系——只招收应届生,利用自有资深物理治疗师开展培训。


企业人才标准化和开放的院外市场,也为复动肌骨引来一批具有康复意识和丰富经验的资深骨科医生。由此,其得以组建覆盖5个工种的全能医疗团队。


专业的团队带来专业的医疗服务。许多客户甚至闻讯而来。疫情以来,中超、CBA运动员无法出国做康复,开始在国内开始找同水平机构。“球队队医直接就找到我们了,”赵卿怡说,“运动员的认可度也很高。休赛期间,他们会到复动肌骨参加训练。制定的体能方案也能在归队后继续使用。”


微信图片_20220506091315.png

运动员在复动肌骨做康复治疗


受众面愈广,患者口碑取代广告推广,成主要获客方式。随着数字疗法产品和互联网医疗产品的推出,复动肌骨所能触达的患者群体越来越大。


基于这些优势,复动肌骨深受资本青睐,一年内获得两次融资。而随着政策倾斜,行业人士对高标准的追求,更多资本的入局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后记


谈及未来,赵卿怡说,复动肌骨会顺应专科化趋势,纵向深挖,“因为‘肌骨功能不良’这条路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公司开发的数字疗法产品,在线上已经实现1:2000的医患覆盖比,将在今年6月获NMPA批准。


下一步,她类比国外一家从物理治疗数字化起家的医疗科技公司,不仅要打通线上、线下数据,也要链接耗材厂商,一方面接触到更多患者群,另一方面能收集更全方位的患者数据,进而提供智能化的MSK综合诊疗方案。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