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发展中的医疗信息化企业来说,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要注重研发。企业要有足够的坚持不懈的钻研劲头、深入了解医疗业务。二是,追求事务实质。企业不能只看表面需求,而要从整体上评估其作用和价值,进而研发产品。这与“追风”、“打补丁”和“贴标签”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以外,对医疗IT的认识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能够快速发展的企业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把“书”读“薄”,也就是看出医疗信息化的本质。
二是,站在医疗IT 的核心,不只往上看,如数据利用、医联体建设等,还往下看,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打牢数据基础做起。正如华为老总任正非所说,“扩展是基础的做实”。
再说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主基调是“高质量”,对于医疗IT行业来说,高质量发展该从何处着手?在此,我来谈一谈几点建议:
医院信息系统是存在“基础系统”的。把“基础系统”做稳、做扎实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大事,不仅让用户免遭三、五年一次折腾之苦,企业也能真正成为用户的“老朋友”。能让基础系统“至少20年不被颠覆”,这其中有极大的智慧空间。基础系统之上的专用系统很多,把这些专用系统做专做精,不仅为用户创造巨大价值,同时也能使企业做大做强。把产品做精没有天花板,只要坚持做精,就能为王。这样的企业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把数据变成生产力不仅指利用AI实现辅助医疗,在协助医院实行运营改革方面也大有可为。如今,医院各级管理者都要“用数据说话”,因此各部门都设置了一个小型统计团队。如果充分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统计工作团队,或称“信息服务”团队,那就一定能给医院节省很多人力,而且信息服务会做得更及时,让管理者更如意。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全新指标体系,用于衡量信息系统质量以及系统建设质量优劣。原有的用“计算功能点数”、看“是否互联互通”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启用更能反映系统或产品内在质量和企业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在这样的指标体系出台之前,我建议暂时按照国际上通用指标——效率、质量、性价比和满意度来衡量信息化的优劣。简单来说,就是以信息化系统到底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来衡量。把基础系统做稳做牢,能支持20年不被颠覆,这比起三、五年更换一次,该为用户节省多少资金!减少多少烦恼!专业系统也是如此,如果它的软件结构不断优化、系统功能不断迭代升级,用户不但不会跟你吵架,还唯恐你转业或倒闭。数据服务做得好,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感觉到真正能为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带来巨大利益,那么再有新的需求时,他不找别人,一定还找你。
总之,以“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为目标,发展空间非常大。沿着这个目标发展,企业也定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