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的通知》,并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供地方按照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为什么现在要反复提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通报了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结果显示,尽管三级公立医院正沿着“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方向持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二是医院内部科学管理水平需要提升。仍有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存在亏损,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约四成参评二级公立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
三是医务人员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满意度仍然不高,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和环境。
四是精细化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33.33%(641家)的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级别未能达到4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同时,在新医改大背景下,
向内:随着DRG/DIP对医院“控费”要求提升,
由外:医保飞检对医院的“合规”诊疗、收费等诸多管理方面的要求提升,医院内部控制压力陡增。
什么是“高质量”?
从微观层面来看,此次发布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可以分解成如下三个方面:
1. 能力提升方面:通过评价专科能力、住院患者重点监测病种覆盖率、医疗质量指数等,引导公立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改进医疗质量,补齐专业专科短板,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 结构优化方面,《评价指标》通过评价手术结构和收支结构,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功能定位。
究竟如何“高质量”发展?
在医院管理中,常常存在“短时期的改善成效”却难以实现“长期的成效维护”的窘境,往往一段时间后便又恢复原状,其根本在于没有进行“流程标准化”和建立“持续改善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将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建立自身“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化管理闭环。
文章汇编自:
1. 毕马威KPMG《医院卓越运营管理洞察2精益流程管理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场》;
2. 人民健康网,《“优化结构”“创新赋能” 国家卫健委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3. 霍尔斯智库,《为什么现在反复提“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医院有何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