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趋势分析
也就是说,更加明确的是,卫生工作是一种手段,国民健康是目的。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成立,改变了过去从组织结构上强调治疗而忽视预防的职能取向,统一和协调了大健康与大健康的格局。
医疗机构要更加重视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医疗联营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切实做好家庭医生的承包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人口跟踪和监测,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衔接和匹配,
大力促进医疗与护理的结合和老年人事业的发展,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面卫生服务的目标。
2投资来源从政府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将加大对公共卫生、社区、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通过医疗保险整合社会和个人资金,今后主要通过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和改造公立医院来吸引社会资本,从而解决医疗投入巨大的问题。
但是,由于政府投资的重点将从重视大型医院转向关注公共卫生和初级保健,这将对二级医院和职工医院产生最大的影响,并面临巨大的战略挑战,因此,医院必须重视战略研究,努力做到政策和市场规律并重。
3医疗费用由自负盈亏向全民医保的转变
医疗保险控制成本对医院的发展和经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控制费用总额是支付医疗保险的主要方式,在未来,疾病控制成本将是主要的,
同时,医院大规模扩张的黄金机遇期已经基本结束,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挑战。
无论是医院的发展,还是绩效考核,首先要研究医疗保险政策,一方面要加快周转,增加就诊次数,以合理扩大医疗保险的规模;
另一方面,要加强病人成本控制、经营成本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然而,无论政策如何变化,医院的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发展的理念和模式需要转变。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业务结构和效率,我们应该注意医疗保险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来调整业务结构,但也要特别注意非医疗保险业务,主要是通过调整专科、床位和业务、病人结构来提高业务的附加值。
如果医疗费用控制是所有医院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就意味着合理的医疗保健对策是最大的发展机遇!
自从2017年实施药品零差率,控制药品比和消耗品比,通过调整服务费、政府补贴和医院开发潜力,弥补因取消药品奖励而导致的医院效率下降。
医院要改善收入结构,降低药品与消耗品的比例,增加检查、手术、内窥镜等收入,其中微创是最重要的方向。
4管理机制由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管理转变
以人为本,要求公立医院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人事分配制度调整、收入结构调整、成本控制等方面加强内部机制改革,难点在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和前提是根据医院发展和内部开发潜力调整战略绩效管理模式。
"推行全员聘任制度及职位薪酬制度,可鼓励医生多执业。
这样,医院管理人员和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将得到改善,专业人员的流动将加快,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医院的竞争力,必须逐步改善;
然而,由于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和分级诊断和治疗政策,医院收入的增长将受到控制,医院的经营压力将越来越大,
因此,应对绩效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这是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最大突破。
5产权制度由公立医院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据数据分析,公立医院床位扩张的黄金机遇期已经结束,今后的床位扩展主要是向私立医院提供,对私立医院的政策鼓励也将越来越大。
二级医院和职工医院互不依赖,在行业中竞争最困难,必须尽快寻求战略突破,一些不能尽快寻求战略突破的医院,特别是职工医院,将被迫采取不同的改组方式。
如果医疗改革的开端是"长时间必须分割的竞争阶段,那么现在是加快"长时间必须是"产业集中整合的阶段,而大多数不具竞争力的公立和私立医院将陷入困境。
如何突破?方向在于重新定位和产业整合,关键是调整人员配置机制。
6分级诊断和治疗集体化
不难预测,主要流向大型医院的病人的现状将发生变化,未来该行业将呈现垂直分工与合作的特点。
分层诊疗是下一步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普通疾病、慢性病、门诊病人等疾病进一步深入基层。随着社区第一诊断、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建立,行业将进行垂直整合。
基层网络的重要性得到加强,县级医院面临最大的发展机遇。城市三级医院将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合作。
建立医疗团体和严密的医疗联盟是医院规模扩张和市场扩张的重要战略。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找出医院发展方向和特色专科,提高整体医院技术水平,鼓励重点业务,特别是外科、新技术应用等业务的发展,重视科教结合,走向医疗、教育、科研一体化的一流医院。
7产业结构和产业特征转变
在全行业管理和区域卫生规划的前提下,公立医院的产业结构已从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公立、民营和外资的多元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将导致医院层面的竞争难以体现竞争优势和效益,
专业品牌竞争时代已经到来,除了极少数的区域性领先医院外,绝大多数医院都要依靠专业特征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该行业的竞争战略已从同质化、共性和投机性转变为定位、技术差异化和医患和谐的特征,即品牌竞争阶段,战略定位和技术特征已成为最重要的竞争手段,品牌专家已成为竞争的焦点;
此外,寻求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关系营销的运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需要重新审视行业结构,反思医院发展战略,进行战略转型。
8医院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
人才匮乏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适应行业转型和重组的重要障碍之一,人力资源和绩效管理以及部门主管的管理素质是医院管理的两个重点,医院各职能和部门的管理需要大大加强,医院将重视专业管理培训和医院管理咨询。
9行业规律从局部的、表面的认识转向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1)以技术素质为核心,以病人为"病",重视医疗的自然属性;
(2)注重人文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人",重视医疗的社会属性;
(3)以品牌为导向,以健康需求者为中心,以病人为"消费者",重视医疗的经济属性。
这三条规律都要注意,任何偏差都是错误的,必然会导致战略上的错误。重视医疗的市场规律和经济法,提高品牌意识和经营意识是关键!
10医院发展从无战略转变为注重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主要基于以下四个考虑因素:
(1)市场差异化:竞争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特色,但必须准确定位于区域市场;
(2)企业品牌:患者口碑是品牌的基础,真正的品牌是对行业的认可,有必要从专家和专业品牌的角度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
(3)管理企业:管理对医院非常重要,管理必须立足于正确的战略和文化,重点是提高效率,关键在于绩效管理;
二、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达1.91亿,每年新增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4%,其中60%-70%需要医疗服务。2021年至2050年是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失能老人的增加,医疗需求增加,而医疗卫生事业的提升将改善老人身体的状况。
2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显著增长
医疗卫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医疗卫生支出往往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优先得到满足。同时,医疗卫生支出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密切相关。
《2020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023000个,平均增长率0.11%,2019年中国综合医院数目19963个,平均增长率2.97%。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医疗卫生机构方面的投入,医疗卫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国家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仍然会进一步加大。
3我国医疗支出仍有待增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7%。
较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比例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其中美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超过了17%,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
2020年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1843元,平均增长率10.74%,总体呈现上涨趋势。
图表 4:2013-2020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其增长率(单位:元、%)
4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显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45%;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为10%。
5医疗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
我们既要面对发达国家遇到过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要面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若难以得到全面、及时、准确地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
要继续加快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持续打好医改攻坚战,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
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同时,要坚持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