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扩面的一年。2021年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全国公立医院面前划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
从2021年开始,公立医院将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三个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常态化工作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1、什么是“高质量”?
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了解国家医改政策的发展阶段。按照09年新医改的部署,4个体系建设,目前正处在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公立医院改革阶段,公立医院改革遵循着三医联动的基本思路,以及腾笼换鸟的行动框架。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发展的考量或者说成功的标准就是“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同样面临区域力量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以分级诊疗为基础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2、为什么现在要反复提“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是我国三类医疗卫生机构中一支重要力量。公立医院发展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的结果直接决定新医改的成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明确提出要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指出,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然而,10年后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通报了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结果显示,尽管三级公立医院正沿着“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方向持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二是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医院内部科学管理水平需要提升。仍有22.65%的三级公立医院医院出现了收支结余为负数,约1/3的医院资产负债率大于50%;
四是医务人员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满意度仍然不高,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是薪酬福利、工作内容和环境。
县级公立医院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对全国县级医院能力开展的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全国仅有83.7%的县级医院达到了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
3、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医院开启高质量发展元年,医院要从“建起来”、“大起来”迈入“强起来”的新阶段,做好各项工作关系长远、意义重大。
随着“国考”、向价值医疗买单的DRGs/DIP医保支付方式变革,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国家对于医护人员的薪酬改革、以及“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等新政,将极大的影响医院的管理模式与学科建设,尤其是将绩效管理作为医院战略发展与运营管理的指挥棒。
在新的支付体系改革下,医院应结合“国考”,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落实公立医院考核的指标体系,构建“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分配体系,从而更好地激励全院职工的活力,引导医院提升服务内涵,推动更优质、规范、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医院精益管理升级,促进医院学科发展,是摆在公立医院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我国医保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付费改革已经启动。在DRGs和DIP双重冲击下,医院领导者如何结合“十四五”规划,调整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是未来5-10年医院发展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