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立医院的编制问题始终是医务人员热议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25年卫生健康工作重点。其中,文件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
西安市印发的《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中,强调:完善编制和人事制度。推进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盘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
“编制周转池”算是正式编制吗?
什么是“编制周转池”?
“编制周转池”就是说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
“编制周转池”就如同一个 “编制银行”,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 “所有权” 的前提下,将长期闲置的空编 “使用权” 统筹起来,建立周转池,向有需求的医院投放,专门用于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医院 “缺编、缺岗、缺自主” 等问题。
举个例子
A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90名,空编10名。
B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104名,聘用合同制医生4名。
C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106名,聘用合同制医生6名。
A 医院的 10 个空编可以作为 “存款” 被纳入周转池。B 医院和 C 医院因为超编且有聘用合同制医生,这些医生中如果有符合一定条件的,比如业务能力突出、工作年限较长等,就可以申请使用周转池中的编制,将他们从合同制转为有编制的人员。
编制周转池目前多以省级或市级统筹为主,通过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方式,盘活编制资源,比如:
海南省三亚市摒弃将编制数核定到具体医院的做法,建立了市属公立医院编制池,由市卫健委对全市2877个医疗卫生编制及3013个员额(在编制范围内允许设置的人员数量限额)进行自主管理和调配,推动了编制资源从富余医院向紧缺医院流动,提升了全市医疗卫生编制资源的使用效能。
河北省石家庄市探索出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的新模式,从市本级事业单位编制中安排1200个自收自支编制,用于补充县级公立医院、疾控机构、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显著提高了编制的使用效益,优化了编制资源的配置。
但这个周转池并不是“从一而终”的,周转池事业编制重点保障医药卫生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周转期限原则上为3年。
“周转池”里的人算是正式在编人员吗?
根据相关规定,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为医院正式在编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可见,周转池改变的不是“名分”,而是“状态”。能不能留下来,要看员工的表现。
所以不管是编外择优纳入编制管理,还是“周转池”制度,对于身在编外的医务人员来说,都是值得把握住的机会。而对于身在编内的医务人员来说,制度的更迭虽然还不会对“铁饭碗”有所动摇,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冲击的。
公立医院编制改革迎来新变化
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关于公立医院的编制问题始终是医务人员热议的焦点。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正推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其中编制改革就是一项重点内容。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政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中如是表示。
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文中的这句话引起行业内关注。作为医护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关于编制的讨论其实一直没有停歇过。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聘用制管理,编内编外统筹考虑,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薪酬。这也宣告开启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进程。但2020年之后,去编制的浪潮似乎又慢了下来,甚至部分省份又开始强化编制的重要性。直到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图源:健康中国公众号截图
动态核增,似乎为编制增加打开了口子。此次编制动态调整的再次提及,也将预示着公立医院编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而此前 2022 年 7 月,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相关编制标准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动态核增机制。
此外,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多次提到了医护人员的编制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厦门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要素;编制则是稳定人才队伍、维护公益性、促进公立医院平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内在要求。王焱建议,中央编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昱建议,制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要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合理确定省域内公立医院编制总量,按分级核定、统筹使用原则,划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编制结构;以公益为导向统筹推进编制使用、财政补助、人事薪酬等改革。
「动态核增机制」后,
医务人员入编机会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以来,全国有多地都提出了“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的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青海省2023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同样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运城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从现行政策来看,编制更多的是偏向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临床一些相对收入较低、风险较大、辛苦程度较高的科室,如儿科、ICU、麻醉科、急诊等。
与医疗体系编制资源强化同步进行的劳务派遣愈发普遍,而医院直签的合同制和人事代理正在逐渐减少。编外人员的身份正在统一向着劳务派遣转化。
不管是编外参与公开招聘还是周转池制度,考核的标准都是“择优”,从中也不难看出各地也在致力于让编外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入编。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