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数据局正式公示《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名单》,全国共63个项目入选,覆盖城市、行业、企业三大方向,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入规模化实践新阶段。这一名单的公布,不仅是落实《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 年)》的关键举措,更将为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流通与价值释放提供国家级范本。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破解 “数据孤岛” 的革命性架构,通过分布式技术框架与共识规则,实现数据 “可用不可见、流通不流失”,是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底层支撑。
此次试点名单的发布,正是国家落实 “数据二十条”、推进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 的重要抓手。根据《行动计划》,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覆盖个人、企业、行业、城市、跨境的立体化数据流通体系。
此次试点名单中,雄安新区、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成为全国仅有的5个“三领域全覆盖”城市。以雄安新区为例,其获批的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将加速“云上雄安”与实体城市融合,“矿产资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推动全链条数据可信流通,“卫星互联网企业可信数据空间” 则为航天数据应用树立安全标杆。这些试点项目的落地,将为数字城市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新兴技术应用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江苏省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在医保领域的实践 作为生物医药大省,江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江苏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医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方面实践经验,以及在促进医疗健康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探索路径为:构筑可信流通基座,支持医疗机构、药企、研究机构等在可信环境下高效开发利用医疗健康数据;以公共数据为牵引,吸引企业数据和行业数据汇集可信数据空间;围绕“搭平台、建生态、定规则、配资源”,强化生态资源赋能,繁荣产业生态。 全国首个省级医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落地 2025年5月,江苏省数据集团牵头打造的医保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在南京发布,系全国医保领域唯一的省级示范场景(国家数据局 “全国重点联系示范场景”)。该空间聚焦 “医保、医药、医疗” 三医融合,构建“数据服务与医疗运营、金融与商保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保支付与质量闭环” 四大板块,规划10大类、70个典型应用场景,开发300个以上数据产品,覆盖基金监管、药品研发、商保理赔等核心环节。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与跨主体协同 作为江苏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省数据集团联合省医保局、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扬子江药业等9 家首批参与单位签署合作意向书,打通医疗机构、药企、科研机构的数据流通壁垒。通过 “数据共享 + 责任共担 + 生态共建” 模式,实现医保结算数据、医院诊疗数据、药企研发数据的可信融合,支撑医保支付改革与医药创新。 技术驱动的安全流通基座 国家级示范场景与生态赋能 2024年11月26日在南京数智城正式启用的省级科研平台江苏省医保数据赋能实验室,入选国家数据局第二批公共数据应用示范场景,聚焦 “商保直联”“药品真实世界研究” 等场景,推动医保数据与商业保险、药企研发的深度协同。例如,通过脱敏后的医保结算数据,支持紫金保险开发定制化健康险产品,理赔效率提升。 广州数据集团“卫生健康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全国首个医疗领域可信数据空间的战略落地 5月8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广州数据集团正式发布广州卫生健康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这是全国首个通过中国信通院专项评测的医疗可信数据空间平台。该平台被纳入国家数据局 “全国重点联系示范场景”,系医疗领域唯一入选场景,旨在破解医疗数据 “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 的行业痛点。截至2025年7月,空间已汇聚18 家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医院的专病数据,覆盖儿童肺炎、脑血管病等28个高质量数据集及5个数据产品,形成 “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 的创新流通模式。 隐私计算:医疗机构将脱敏后的数据接入空间,企业通过联邦学习技术远程调用数据训练模型,原始数据始终不离开医院服务器。例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将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数据与企业设备测试数据比对,优化无创黄疸测试仪算法,推动产品迭代。 区块链存证:所有数据流通操作实时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审计日志。每个使用场景需签订数字合约,明确用途、权限与时限,确保数据流通可追溯。 算力支撑:部署100P智算算力,为医院提供算法训练支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算力不足问题。海珠区基于空间数据开发的 “珠小轻” AI体重指数风险评估模型,已服务超10万居民健康管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将癫痫、阿尔兹海默病等7个专病数据库结构化后接入空间。空间发布的 “基于不同瘤种诊断的患者在广州医疗机构分布图谱”,为药企研发提供精准区域流行病学数据,缩短新药临床试验周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已将新生儿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数据纳入可信数据空间,与企业合作,将这些数据与其无创黄疸测试仪的结果进行比对,用于验证和优化算法。技术驱动的数据安全流通基座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安全与流通效率的平衡。此次试点项目普遍采用隐私计算沙箱、联邦学习、区块链存证等前沿技术: 隐私计算:如广州卫生健康行业可信数据空间采用 “一场景一授权” 机制,结合差分隐私与多方安全计算,确保数据使用全程可控可追溯。 区块链技术:雄安新区综合数据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实现 330 亿条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溯源,保障数据产权清晰。 分布式标识(DID):北电数智 “红湖可信数据空间” 引入 DID 技术,实现数据主体身份自主管理,支撑跨机构数据协同。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在流通中既满足《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要求,又能释放其商业价值,例如金域医学与宸汐健康的乳腺癌大数据交易,通过智能合约与区块链存证实现产权确认与交易合规。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离不开跨主体协同。此次试点项目中,西城区 “中国数据街” 整合金融、教育、电力、环保等领域资源,形成 “政策+空间+场景” 的服务体系;广州计划将数据资源范围扩展到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引入 50 家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数据共享新格局。 随着试点名单的公示,可信数据空间将从单点突破迈向规模化发展。国家数据局明确,将通过两年试点培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探索数据资源规模化流通利用新路径。 据IDC预测,2025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将达30.4亿元,城市、行业、企业数据空间将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随着国家数据局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发和利用,将推动数据空间的发展。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城市数据空间项目,传统的一体化数据平台无论在城市治理还是行业应用中,通常依赖于定期的数据汇聚或通过API接口实现的数据联接,在数据空间的新框架下,这种模式将被彻底革新,通过搜索和发现即可直接利用数据空间进行高效的对接与开发,极大地提升数据发现与使用的灵活性及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基于数据空间对原有的基于数据的产业链进行重构,以及特定领域的需求,数据空间市场会迎来一个较大的跃进。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