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又一家中医连锁将上市!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民营院长俱乐部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日,港交所一则公告震动医疗圈:同仁堂医养通过聆讯,即将成为集团第四家上市公司。


这家百年老字号用"制药-研发-出海-医养"的四轮驱动,在资本市场画出了一条完整的中医服务闭环。


当咱们民营医院还在为标准化复制发愁时,同仁堂已经用12家自有医疗机构、10家托管机构和1家互联网医院的组合拳,把中医服务做成了可规模化的生意。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每位院长和投资人细品。


从制药到医养:

百年品牌的产业链闭环是如何炼成的


同仁堂医养的上市,本质上是集团产业链拼图的最后一块落位。在此之前,同仁堂股份守着中成药生产的基本盘,科技公司专攻现代中药研发,国药集团把门店开到了海外30多个国家。但缺了医养这一环,"药品研发-临床诊疗-康养管理"的链条始终差口气。


现在这个闭环终于补上了。咱们可以清晰看到:同仁堂股份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既能通过国药的海外门店卖给华人,也能通过医养的互联网医院续方;科技公司研发的新剂型,直接在医养的线下医院做临床验证;而医养收集的患者数据,又反哺药品研发。这种"药研产销用"的协同,让中医从单点服务变成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最关键的是,这个闭环解决了中医服务规模化的核心矛盾——以往咱们开中医馆,要么困在"名医依赖症"里做不大,要么标准化后丢了疗效。同仁堂的解法是:用制药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做支撑(统一药材、统一诊疗方案),用医养服务的场景化能力做延伸(从治病到康养),最后用资本市场的资金做扩张。这三步,恰恰是咱们民营中医机构最缺的拼图。



Part.2

三大业务板块:

中医服务如何做出18.9%的稳定毛利


翻开同仁堂医养的招股书,三大业务线的布局相当清晰,每个板块都藏着对民营医院的启示。


中医医疗服务是绝对主力,2025年前五个月收入占比82.5%。这部分业务的秘诀在于"线上线下联动":7家医院、3家门诊、2家诊所组成线下网络,承接初诊和复杂病例;互联网医院专攻复诊和慢病管理,三年就诊量从1.6万飙升到32.3万,足足涨了20倍。更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医院的复诊率稳定在79%-80%,这意味着每个患者年均至少来4次——咱们都知道,高复诊率是中医馆盈利的生命线。


管理服务是轻资产扩张的关键。同仁堂医养给其他医疗机构输出品牌和管理,按收入的3.2%收管理费,亏损不收钱,甚至要补足净资产差额。听起来有点"吃亏",但截至目前已经托管了10家机构,而且这项业务的毛利率高达76.2%!这给咱们提了个醒:当自有医院开到一定规模,输出管理能力比自己建分院更划算,尤其适合三四线城市的布局。


健康产品销售则是医药协同的体现。最典型的案例是浙江市场的安宫牛黄丸独家经销权,通过医院门诊和独立门店联动,把药品销售嵌入诊疗场景。2024年这项业务收入占比虽然只有16.2%,但它把"看病"和"买药"的流量彻底打通了——咱们民营医院常说"患者看完病就走了",其实缺的就是这种场景化的产品承接。



Part.3

破局医保承压:

支付结构里藏着的生存智慧


医保支付改革下,"控费"成了悬在所有医疗机构头上的剑。但同仁堂医养的支付结构却走出了一条平衡木,这可能是最值得咱们学习的地方。


先看医保这块基本盘:2024年医保直接结算收入占比56.6%,三年持续提升。这组数据说明什么?说明它的中医服务真正融入了公立医疗体系,拿到了政策保障的"船票"。咱们民营医院总觉得医保不好打交道,但同仁堂用事实证明,只要诊疗规范、疗效确切,医保不仅不是敌人,反而是稳定现金流的压舱石。


更妙的是商保的补充。2024年它一口气签了15家商业保险公司,直接结算、信用期1-2个月,还没出现过拖欠。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商保成了增量市场的突破口——比如高端体检后的中医调理、慢病管理的增值服务,这些都是商保愿意买单的领域。咱们民营医院与其在医保支付里卷,不如学学这种"医保保基本,商保赚增量"的组合拳。



Part.4

收购扩张的双刃剑:

50%收入来自并购,管理半径如何突破


财务数据里藏着一个关键信号:同仁堂医养能从2022年亏损923万到2024年盈利4620万,收购功不可没。2024年被收购机构贡献了50.9%的收入和51.5%的毛利,上海承志堂、中和堂这些老字号并表后,直接把服务网络从华北扩展到了长三角。


但这把剑的另一面是管理挑战。咱们都知道,收购医院容易,整合难——不同机构的诊疗标准、药材采购、人员管理都可能存在差异。同仁堂的解法是输出标准化体系: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统一的中药饮片采购、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案。这提醒咱们,并购前一定要想清楚:是买资产还是买体系?如果不能把被收购机构装进自己的标准化框架,再多并购也只是堆盘子。



Part.5

给民营医院的三个启示:

从百年品牌身上学什么


同仁堂医养的上市,与其说是一家企业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医服务产业化的里程碑。对咱们民营医院而言,至少有三个启示值得深思:


第一,闭环思维比单点突破更重要。从药品研发到诊疗服务再到康养管理,同仁堂用"产品-服务-康养"的闭环粘住了患者,也撑起了估值。咱们是不是也该想想:门诊看完病,康复阶段能不能接得住?慢病患者除了吃药,健康管理服务能不能跟上?


第二,轻资产输出是规模化的捷径。当自有医院开到10家以上,管理半径就会成为瓶颈。同仁堂医养用3.2%的管理费撬动10家托管机构,这种"品牌+标准"的输出模式,值得区域龙头医院借鉴——毕竟,建一家医院的成本,够输出5家管理了。


第三,数字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三年20倍增长的互联网医院,不仅解决了复诊难题,还成了线下引流的入口。咱们民营医院哪怕暂时做不了互联网医院,至少可以把电子病历、在线咨询这些基础数字化工具用起来——患者不会等你,时代更不会。


中医服务的规模化从来不是易事,但同仁堂医养用上市这步棋证明:百年品牌能放下身段学市场化,咱们民营医院更该放下焦虑练真本事。毕竟,医疗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但把这份事业做成可持续的生意,才是对患者、对行业最大的负责。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