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财经

【2024新潮】医疗行业,正在悄悄变革

发布时间:2024-02-18 来源: 财经早餐研究中心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每逢节假日万家团圆的时刻,都是医院最忙的时候,医护往往也是通宵达旦加班,非常辛苦。在向医护致敬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够有效减轻医务工作者的负担,无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一理想有望逐步成为现实。


讯飞医疗,自立门户

2024年1月10日,科大讯飞宣布分拆子公司医疗AI龙头讯飞医疗赴港交所上市。1月26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作为科大讯飞旗下专注医疗领域的业务板块,讯飞医疗成立于2016年,主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患者等提供服务。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讯飞医疗分别取得3.72亿元、4.72亿元及3.24亿元营收,年增速为26.7%、29.0%,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中依然维持着远超行业平均的增长水平。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讯飞医疗2022年的收入规模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中排名第一。
不过从讯飞医疗的招股书来看,2021年至2023年前3季度,讯飞医疗分别亏损8940万、2.1亿、1.7亿,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讯飞医疗合计亏损达到4.7亿元。且亏损幅度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
这么多钱都亏到哪里去了呢?作为一家主打研发的科技企业,高居不下的研发费用可能是主因。
讯飞医疗的研发及销售开支整体逐年增加。2021、2022、2023年前三季度,讯飞医疗研发开支分别为1.60亿元、2.42亿元、1.96亿元,分别占各期收入的42.9%、51.2%和60.3%;销售费用则为0.91亿元、1.6亿元、1.3亿元,营收占比为24.3%、33.9%、39.7%。
据招股书所述,讯飞医疗拟将融得资金用于强化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拓宽全科专科CDSS、区域管理平台解决方案、私有平台等产线;加强商业化能力,如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业务总部,掘金东南亚市场。
讯飞对医疗业务的前景似乎非常有信心:据华安证券,讯飞医疗分拆上市,有望开启公司新一轮成长曲线,剑指千亿营收目标;智慧医疗业务将会成为继教育业务之后,公司下一个新的成长曲线,也将成为公司千亿营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模型+医疗,背后是高投入
上文可以看出,星火医疗大模型,是讯飞医疗的核心产品之一。据公开报道,2023年10月,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正式面世,讯飞方面称大模型“已经在医疗领域超越GPT-4”。招股书显示,星火医疗大模型面向300多种医学场景应用。
虽然对于该大模型的细节外界尚不得而知,但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其以“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V3.0”为依托,凭借医疗特有的询证推理技术和增强医疗专业知识能力,对权威医疗文献、专业知识图谱、以及大量高质量对话数据等对模型进行训练、微调和强化学习。
就在四个月后的本月初,V3.5版本正式发布,据时代周报等报道,和V3.0相比,V3.5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多模态能力等七大能力上再度提升。而且,据科大讯飞介绍,V3.5在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上训练,自主可控。相信V3.5的最新成果,未来很快会应用到迭代版的星火医疗大模型中。
说了那么多虚的,“星火医疗大模型”到底可以干什么呢?按照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的解释,“打造每个人的AI健康助手”背后,离不开星火医疗大模型的功劳!
举个例子:对于出院患者的预后管理,一直是医学上的一个大难题,绝大部分患者出院即脱管,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发布后,诊后患者管理平台能力进一步提升,根据患者在院期间的病历和医疗情况,抽取关键的画像信息,生成出院后患者个性化健康指导,还可定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复诊,并通过大模型为患者提供7*24小时咨询服务。
据中国青年网,基于“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的新一代诊后患者管理平台在安徽和山东率先开展服务,已覆盖30多个科室的主要病种;覆盖85%的出院患者,通过管理,患者的依从性得到大幅提高,而且个性化康复计划主要由大模型自动生成,让医生管理患者的效率提升10倍,出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8%。
研发和销售开支高企,也是智慧医疗(也可称之为AI医疗)行业的普遍现象。这也在同行业企业身上得到体现。
有港股“AI医疗第一股”之称的鹰瞳科技,在2022年营收1.14亿元,但研发开支高达1.26亿元、销售开支达1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0.57亿元,仍保持高强度,已经超过或接近除了2022年以外各年全年研发开支。
鹰瞳科技又是做啥的呢?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2015年,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拥有先进的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平台。是中国首批通过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提供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影像识别,离不开大量的标注图像数据和模型训练。而这背后,则是AI技术不断进步的支撑。由此可见,大模型和医疗业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鹰瞳科技的大模型,有赖于英伟达的GPU!
据英伟达官方发布,鹰瞳采用旗下的Tensor Core GPU,实现了大规模医疗影像数据的模型训练。通过采用 MONAI Label,更快、更高效的实现了大量医疗影像数据的快速标注,不只实现了眼底影像的急速处理与报告生成,还大大提升了更复杂的三维眼科OCT影像的疾病分析与识别的速度。
举个例子:鹰瞳通过大模型模拟血管神经变化,预测疾病演进的相关技术及产品已获国家专利,实现了快速的疾病病灶衍化预测与展示。要研发这么先进的专利,研发费用居高不下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AI医疗行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同样离不开大模型这个基本工具!而AI医疗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模型的精细程度,而这又离不开海量的计算训练。据艾瑞测算,AI医疗市场规模已由2019年的约7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近300亿元。
正如前文对讯飞星火的分析一样,目前医疗大模型的最大作用,就是替代医生做一些相对较为重复的“脏活累活”,让医生把精力更加专注在疾病本身的诊断治疗上,某种程度上,是“大数据”的进一步深化!
亿欧智库日前发布的《2023医疗健康AI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表示,AI大模型与医疗结合下的应用场景包括:医学影像、药物研发、医疗文本处理和学术科研。
《报告》称,在医学影像领域,AI大模型可以为放射科医生提供差异诊断(提示潜在肿瘤信息等)、临床决策依据(适当的影像、精准的治疗方案等)、相关教育与培训工具;在药物研发领域,AI大模型的介入,可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准确性和个性化治疗。

微信图片_20240218181320.jpg

医疗健康AI大模型应用场景

来源:《报告》
正是因为医疗大模型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各家医疗大模型处于“百花争艳”的情形。除了科大讯飞的星火医疗大模型,还有阿里的“通义仁心”、腾讯的“混元”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据第一财经日前梳理,2023年1月以来,国内多家互联网巨头竞相推出了覆盖医疗领域的AI大模型,涉及重大战略合作的不下10项。也有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至少有40个医疗大模型,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医疗专用的大模型。
医疗大模型:前路漫漫
所谓的医疗大模型,是试图用最新的AI技术去“颠覆”旧有的医疗体系。但医疗是标准的经验学科,其特殊性决定了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想要改变行业的传统运作方式,带来质变性的增长是不容易的,这其中有太多“深水区”需要涉及。
“医者,仁心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AI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在医学文献、指南等这些高度“同一化”的领域可以实现极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并能迅速准确提供答案,但在非标准化、模糊的情形下,则无法替代医生基于临床经验的判断,即使可以给出初步判断,也需要医生的进一步诊断确认,毕竟人命关天的事,不是闹着玩的。
这一类比其实和教育业类似:截至目前,AI并没有取代耳提面命式的教导,同样,医生似乎尚不至于被大模型抢了饭碗。两者共同之处在于,每天需要面对的,都不是冷冰冰的一堆代码,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