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挂号
预约挂号是区域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区域内统一预约挂号系统的实现可以支持医院实现分时就诊服务,促进挂号资源的公开透明,减少病人在医疗机构的等候时间、改善就诊秩序、优化诊疗服务流程。
1. 预约挂号的业务范围包括
(1)网站预约:通过互联网在统一的预约挂号网站进行预约挂号,预约时依次选择医院、医生、预约时段,并可以通过网上预缴挂号费。
(2)电话预约:通过拨打统一预约挂号服务热线,由运营商提供专业的预约挂号语音坐席服务,用户通过拨打电话预约挂号,并根据话务员提示完成操作。
(3)手机APP预约:通过下载智能手机预约挂号客户端,登录完成注册账号,查询并确定选择就诊医生号源,支付挂号费,完成预约。
(4)微信预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预约挂号服务。
(5)自助终端预约:通过自助终端设备刷卡预约。
2. 预约挂号的业务流程包括
(1)预约流程:病人预约时采用实名制方式,需提供预约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对于实时和预约平台进行对接的医院,预约挂号平台通过与医院实时共享号源池,网络、电话、自助终端的号源从预约挂号平台获取,其信息与医院真实号源情况一致;对于非实时和预约平台进行对接的医院,则医院HIS需要提前把号源分配到预约中心平台。网站、电话呼叫中心、自助终端将用户的预约信息,如医院、科室、医生、预约日期、用户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等通知预约挂号平台,预约挂号平台记录这些预约信息,同时将这些预约信息同步到医院HIS。
(2)支付流程:预约信息输入完成后,需要用户进行挂号费的支付。用户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进行支付(网银、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等),支付平台需要将支付结果反馈给网站或自助终端。如支付成功,则网站、自助终端需要将支付结果通知预约挂号平台。预约挂号系统通过短信平台向用户发送支付成功通知短信(即预约成功短信)。
(3)取号流程:支付成功的用户在就诊当天去医院取号,取号有2种方式:①通过自助终端取号;②在医院挂号窗口取号,或者也可以不取号,直接去医生诊室候诊。
随着社区医疗制度与服务模式的日趋完善,转诊事务将变得越来越频繁,转诊不仅涉及繁琐的事务过程,同时也涉及健康信息的传递或交换,其目的是确保转诊事务高效率完成,同时,提供连续照护所需要的健康信息支持服务。
从某个医疗机构的角度,双向转诊包括转入、转出服务。从区域的角度,双向转诊包括上转、下转和平转。政府主管部门、医疗保险机构需要对转诊事务进行监督,确保转诊合理。
1. 双向转诊业务范围包括
(1)常规转诊:根据病人病情,病人或医生可以提出转诊申请,转到医疗条件好的或者对疾病有针对性治疗的医疗机构就诊。
(2)急诊抢救病患转诊:当病人在某医院急诊抢救时,由于受医院的医疗条件限制,要转诊到医疗条件和设备先进的医院。
(3)异地转诊:由于疑难杂症要转到其他地区寻求更先进的医疗服务。
2. 双向转诊的业务流程包括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上级医院。
(2)上级医院接受转诊。
(3)上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双向转诊业务的开展依托区域医疗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通过平台对于预约资源、转诊信息,病历信息以及接诊信息的数据交换,才能完成双向转诊的业务协同。
健康服务是指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包含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评估和健康咨询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产业,可以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的发展为家庭健康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人们可以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实现个人与医院间,医院和医院间的医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和监控,实现远程会诊、医疗急救、远程健康监控和远程医疗教育与交流等。其中远程健康监护是在配备先进适宜的医疗设备的条件下,将千家万户和医疗机构联系起来,实现医疗进入家庭,在病人家中实施监护、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多位一体的新的远程医疗模式。远程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通过健康监护设备负责实时监测终端用户的生理状态信息并传送到健康监护网关,监护网关在采集到数据之后通过网络运营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或互联网解决方案与远程健康监护服务平台形成数据的交互。
围绕服务居民健康管理的核心,开展类似“健康小屋”等居民健康信息采集设备配置建设,替代传统的“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等检查设备,通过后台健康信息管理中心对便携式终端上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由平台提供统一的健康服务门户,实现居民对自身、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的查询和维护。
目前,中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检验科(临床实验室)和医技检查科室,但各种硬件、软件水平参差不齐。医学检验检查资源配置和医院的盈利压力始终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中小医院的检验水平常常遭到病人的质疑。通过区域检验中心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医院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或者小样本的检验委托给具有资质的院外实验室完成,大部分检验结果通常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反馈到委托医院,无检验机构的医疗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检验中心递交申请,系统将快速分配检验机构跟进相关检验样品,检验结果完成后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送给送检单位或个人,从而有效实现了先进临检资源的区域化共享,方便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区域检验中心实现对各项检验数据通过平台进行调阅,同时,区域医疗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区域检验中心整合各家检验中心和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系统,为送检业务和报告传送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解决医疗稀缺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建设区域检验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区域检验信息的协同、共享以及检验业务的统一管理,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最大化。
建成区域影像中心将全面掌握影像数据具体结果以及对病人的诊断服务得到很好的支持。不仅可以丰富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还可以为各个医疗机构提供影像数据支撑,最重要的是可以为有数字化影像设备却缺乏诊断人员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诊断服务。区域影像中心的建成,可以直接为基层跟踪服务和救治服务的准确性提供参考决断。因此,影像中心的构建目前显得尤为重要,可为基层提供诊断服务,同时也是丰富和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建设区域影像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以及影像诊断中心,是适应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 影像存储与传输管理 开展构建面向区域“影像会诊中心”模式的影像图像传输、存储控制服务、中心存储系统等功能区域影像诊断协同平台及基于Web的图像浏览组件。将区域影像信息系统与已建有PACS的医院、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进行集成等。
2. 影像调阅与诊断 完善各医院影像数字化、网络化诊断环境和功能建设,并与区域影像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将已建有PACS的医院与区域PACS进行集成与互联,为医院提供高效的影像诊断服务,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辅助医务人员快速、准确地对病人影像作出诊断,进一步发挥区域PACS系统影像诊断功能。
3. 影像报告处理 区域PACS系统完成的是对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进行协同诊断时的影像信息共享交换处理,最终提供给病人、其他医务人员的可以阅读的直观信息是影像诊断报告,因此需要建设区域协同医疗影像诊断报告处理系统。为此,需要对病人身份识别、登记、拍片、机房确认、撰写报告、报告审核、报告发放等全过程进行设计规划,建设区域级的报告管理系统,并集成到区域PACS系统,以达到快速准确定位病人进行诊断、诊断资料长期保存、诊断结果区域共享的目的。
4. 影像检查预约 对于目前开展影像诊断服务相对比较单一的医疗机构,在病人需要进行CT、MRI等大型检查项目时,并不能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服务。系统需要为医院端提供完成转检所必需的影像诊断中心检查预约功能,在简化流程的基础上对转检病人进行集中管理。
5. 信息统计 系统需要提供针对影像业务多类别统计功能,可实现对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设备工作量统计,拍片、诊断质量统计和质量控制等。从而为管理机构为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数据依据。
6. 管理与培训 基于区域影像平台进行影像质量的区域化网络化质量控制管理。同时进行区域内网络化的影像业务学习培训。从而为区域内影像业务的质量管理与业务水平整体提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进行了采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汇聚,整合及分析,不仅可以建立服务市民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可以为各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数据支撑。以下相关应用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建设。
1. 急救中心模糊查询及调阅 建立平台外网的居民基本信息库,支持模糊匹配急救病人信息;支持健康档案信息的内外网交换,使急救车和院内急救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所需急救病人的健康档案。
2. 健教所健康宣教及预约在线导医 对需要主动健康关怀和咨询推送的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提供信息提醒服务;调阅界面增加健康教育处方选项,支持临床医生查询和打印;通过平台采集的医生及专长信息为预约挂号平台提供在线导医的后台数据支撑。
3. 血液中心预约献血 支持基于平台统一的预约献血,向血站提供预约者名单、联系方式;对于血站提供的志愿献血者名单,提供相关疾病的分析和排查,反馈血站需要剔除的名单和理由。
通过区域医疗服务平台,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针对协同业务特点开展相关系统建设及接口改造。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各部门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支撑能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社区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的能力,优化病人就医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