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期连续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等重磅文件,多次提到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辅助决策支持等场景的应用和发展,为医院智慧化转型指明方向。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持续探索,以大模型为基础的多种智能体应用已经在临床诊疗和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某家首批落地DeepSeek的医院利用惠每临床智能体平台(Agent Store)创新多智能体协同应用模式,不仅重塑了专科诊疗流程,有效提升了诊疗质量和效率,还为行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新型诊疗范例。
2025年2月,该院成功落地DeepSeek大模型,成为首批部署医院之一。但在临床应用中,医院渐渐发现首批上线的病情分析、智能鉴别诊断、病历生成等功能过于单一,难以深度融入复杂的诊疗决策链。为释放大模型真正价值,医院通过引入临床智能体平台,构建了一个开放、灵活、可集成的智能体运行环境。AgentStore平台如同医疗版的“APP Store”,医生只需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提醒端窗口点击应用市场即可进入平台。通过简单直观的“登录-浏览-下载-启用”步骤,所需的专业智能体便能快速部署至医生工作站。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复杂、孤立的系统接入方式,极大降低了智能技术的使用门槛。这些智能体覆盖患者疾病筛查、多模态鉴别诊断、检查方案优化、影像结果解读、治疗方案推荐、动态风险预警、病历生成等场景,能够辅助医生应对消耗时间长、涉及知识复杂等诊疗工作的难点、痛点。通过智能体应用,医生能够快速、高质量完成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诊疗质量,还能让医生有更多时间用于患者沟通、教育学习和临床科研等工作。智能体平台的落地,标志着院内大模型应用从单点工具层面,跃升至系统性、平台化的智能生态构建阶段,为多智能体联合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神经内科疾病具有复杂度高、诊疗决策链条长、时效性要求严苛等特点,是验证智能体应用效果的最佳场景。医院围绕神经内科关键诊疗场景,梳理了神经内科血管狭窄报告解读、抗菌药物智能推荐、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决策、模拟MDT、房颤卒中风险评估等7个智能体,实现了从风险评估、快速诊断、精准治疗到用药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例如:神经内科血管狭窄报告解读智能体专注对头颈部血管影像学检查报告进行结构化分析和解读。该智能体能够从头部CT、MRI及血管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报告中自动提取关键数据,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时间、狭窄部位与程度等。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如NASCET标准),精准评估颈动脉、颅内动脉等血管的狭窄程度,并结合最新国内外权威指南,生成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在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尤为关键。抗菌药物智能推荐智能体是一款基于患者病情和临床数据的智能化用药辅助工具,其能够根据感染类型、病原学特点、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为医生提供科学、精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该智能体整合了最新的国内外权威指南和流行病学数据,确保推荐方案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在用药过程中,系统会实时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病原学检验结果等指标,动态调整用药方案。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决策智能体是基于临床指南和患者特征的智能辅助工具,旨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快速、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建议。该智能体通过整合时间窗判断、影像学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禁忌证筛查等多维度信息,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再灌注治疗方案。在神经内科的日常诊疗中,多个智能体通过临床智能体平台实现了无缝协同。实际诊疗工作中,面对一位疑似脑血管病的患者,医生首先应用神经内科血管狭窄报告解读智能体解析患者的血管影像学报告,判断血管狭窄程度;随后,抗菌药物智能推荐智能体根据患者的感染指标,提供抗菌药物治疗建议;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决策智能体则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窗和影像学表现,推荐再灌注治疗方案。整个诊疗过程,多个智能体相互配合,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精准的决策支持。多智能体协同应用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的风险。通过标准化的解读流程和权威指南的遵循,有助于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实践,提升整体医疗质量。该院在神经内科率先实现“多智能体联合应用”的突破性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该专科的诊疗效率、规范性和安全性,强化了核心竞争力,更探索出一条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专科建设、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智能体集群正成为神经内科医生手中不可或缺的“超级助手”。目前,惠每临床智能体平台已上线近300个智能体,覆盖超过32个临床专科,包括肿瘤精准诊疗、急危重症、儿科专项等特色应用,并保持月均新增50+个智能体的快速迭代。接下来,该院将在神经内科的成功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临床智能体平台在其他学科建设和研究中的应用,践行“人工智能+”行动,率先踏出“十五五”智慧改革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