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污水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医院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等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排水。医院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因此医院污水必须经有效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否则将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源。
医院污水处理应遵循全过程控制、源分离、原位处理、风险控制、达标排放、环境友好等原则,各项原则含义如下。
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满足《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29)相关要求。
源分离原则。对于医院的污水与废水在源头即进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雨水和污水分别收集排放,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原位处理原则。对于医院产生的一些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污染物质应该进行原位处理,避免与其他污水混合而增加污水处理量。风险控制原则。对于传染病医院或者传染病科室产生的相关医院废水,必须经过两格的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水体或排入下水道,避免有毒有害致病微生物引起传染病。
达标排放的原则。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污水必须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相关要求后,方可排放。
环境友好原则。在消毒过程中,既要保证对于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效果,又要尽量避免消毒剂对于水体的影响。
(一)主要设备运行管理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格栅除污机、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曝气机、污泥浓缩脱水装置、消毒投药装置、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等。各种设备的操作流程需要根据设备制造厂家的说明书和现场情况相结合而定,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做好运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1)应按作业计划和工艺运行情况,合理调节设备的使用时间和开度,保证处理效果; (2)应注意观察各种仪表显示是否正常、稳定; (3)每日检查机械格栅,及时清理残留杂物; (4)每日检查鼓风机,发现异常震动或异常噪声及时上报,并做好记录; (5)每日检查污泥浓缩脱水装置,清洗设备,避免污泥在设备内干化,造成堵塞; (6)每日检查消毒投药装置及投药量是否正常; (7)每日检查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数值显示是否正常,巴歇尔槽是否有杂物。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启动设备应在做好启动准备工作后进行。操作人员在操作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时,应穿着防护服、佩戴口罩、防护手套和鞋套,防止接触设备运行中喷溅的污水或污泥。 (二)巡检及维护保养管理 保养条例可与操作规程制定在一起,运行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应熟悉机电设备的保养维修条例,包括但不限于: (1)应对构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并及时更换被损坏的照明设备; (2)应按设计要求或制造厂的要求定期检修各种设备设施及其配件并更换易损件; (3)应定期检查设备各管线的连接是否松动、有无漏水情况,定期检查各水泵运转是否正常,长时间运转有无温度过高等情况; (4)应定期检查过滤器是否出现堵塞情况,如发现堵塞要及时清洗,以防堵塞计量泵,影轿响设勿浦剿唔备正常运转; (5)运行维护技术工人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测试其各种技术性能,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手动与电动的联锁装置; (6)清理设备设施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7)检修各类机械设备时,必须保证其同轴度、静平衡或动平衡等技术要求。 污水处理设备长期使用后磨损、老化,导致运行成本增加,到达设备使用寿命时,不能对设备进行长期无止境修理,应及时更新陈旧设备,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管理人员须合理地确定设备大修的时限,适时进行污水处理设备汰旧更新。 1.放射性污水 (1)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所产生的排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杯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排放的放射性废水。当医院总排出口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高于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时,应进行处理。 (2)放射性废水浓度范围为3.7x10Bq~3.7x10'Bq,废水量为100L/(床·d)~200L/(床·d)。 (3)医院放射性废水排放应满足GB18466规定:在放射性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监测其总 α<1 Bq、总 β<10 BqL。 (4)放射性废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系统,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开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应采用耐腐蚀的特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排入衰变池,粪便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或污水处理池净化后再排入衰变池。 (5)当污水中含有几种不同放射性物质时,污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应取最大值。 (6)间歇衰变池应在排放前监测,连续式衰变池应每月监测一次。收集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应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2.传染性污水 (1)传染性污水主要源于传染病房、发热门诊等,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致病病原体,比其他医院废水病原性微生物更为集中,且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具有污染空气、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特征,容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扩散与传播,危害性很大。 (2)传染性污水应设专用化粪池,同时应尽可能将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 (3)传染性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必须预消毒,目的是降低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以减少操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预消毒池的接触时间不宜小于传染病医院病人的排泄物进行预消毒后排入化粪池。 (4)传染性污水应根据需要加强对肠道致病菌和肠道病毒的监测管理,同时收治的感染上同一种肠道致病菌或肠道病毒的甲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5人、或乙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10人、或丙类传染病病人数超过20人时,应及时监测该种传染病病原体。 (5)传染性污水的运行操作人员要进行作业防护工作,日常运行及设备巡检过程中,要规范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并尽量减少与污水、污泥直接接触,工作完毕后须立即洗手,同时对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一)污水处理应急管理 污水处理运行管理中常见的应急事件和相应的处置措施如下。 1.突发暴雨与突然停电 (1)突发暴雨。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对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完好;组织力量对院区内雨、污管线进行疏通,确保畅通;准备应急水泵,同时外出巡视,必须两人一组注意防滑;所有应急人员,应做到随叫随到,严阵以待,以处置突发事故的发生。 (2)突然停电。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启用备用电源,恢复对污水处理设备供电;来电后恢复运行。 2.药剂泄漏与污水超标排放 (1)污水处理相对药剂泄漏。应急处理人员戴防毒过滤呼吸器(避免直接接触泄潮物);迅速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人;切断泄漏源。 (2)污水超标排放。立即向负责人汇报;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出水水质数据进行外析和查找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方法。 (二)考核管理 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绩效考核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污水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程度;是否设施设备按要求及时进行维护保养;设备故障处理率;是否有安全事故发生;是否有环保事故发生;相关记录、报表是否清晰完整;人员是否定期培训等。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