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骨科是手术机器人最早进入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手术机器人研究和产业化集中的热点领域。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的一类细分,目前主要应用于三类手术,即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及骨科创伤手术,其中,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是应用最广泛、复杂的一类。关节置换手术可进一步分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单髁间膝关节置换术(U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而在所有类型的关节置换RAS中,TKA属于最复杂的机器人手术。
目前国际市场骨科机器人装机量近千台,国内市场则刚过百台(其中天智航市占率约75%)。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再加上人工关节国采的加速进程,骨科器械市场迎来春天,未来市场需求将如开闸放水一般释放。 骨科机器人领域是一个群英逐鹿的赛道,与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领域中美国的直觉外科(达芬奇机器人系统)长期处于绝对垄断领域不同,骨科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多强角力的局势。目前,国外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公司有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施乐辉、美敦力等。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近年来国内有多家企业布局机器人,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如天智航、微创医疗、威高集团、罗森博特等。而威高集团等上市公司,其骨科机器人为其近年来新拓展业务,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的天智航是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龙头企业。不同于国外巨头以收购方式布局,国内骨科机器人企业均是联合其他医院、大学等单位自主研发布局该领域。
作为高门槛、高技术赛道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目前仍然凤毛麟角。2015年之前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仅3家,2015年之后增至13家左右;在融资方面,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共产生融资事件40余起,基本发生在2017年之后,主要集中在A-B轮,种子/天使轮的事件数逐年下降,初创企业入局门槛高,2020年仅有1家医疗机器人企业(铸正)新成立。随着2020年天智航的上市给了资本充分信心,整个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融资过亿事件不断,其中元华智能从18年成立至今已融资7轮,其中2020年便完成三轮融资,可见资本对该赛道企业成长预期非常高,推测未来无论是融资频率还是融资金额都将持续上升。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1百万美元,随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19年市场爆发,规模增长至47.2百万美元;2020年,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2.5百万美元,占整体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比重为9.99%,其中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14.8百万美元,手术渗透率低于0.1%。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在手术数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预计2026市场规模将达332.3百万美元,渗透率增至3.1%左右。放眼全球,2027年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0亿美元。
图3:2016-2020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及通过大手笔收购,全球骨科巨头纷纷躬身入局,在手术机器人这一明星赛道施展拳脚。然而,行业还很年轻,创新研发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后期进院和获利,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首台,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获批,近日,据彭博社消息,中国手术机器人制造商北京和华瑞博科技有限公司考虑在香港进行IPO,集资约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亿元)。据悉,和华瑞博的估值在80亿至100亿人民币之间。目前,该公司正与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展开金融合作,计划最快于今年挂牌上市。
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手术机器人研发商,致力于在传统骨科手术场景中,根据医生实际需求,设计出协助医生手术的机器人产品,具体包括关节手术机器人、脊柱手术机器人等,同时面向医护人员提供技术培训、系统检修维护等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核心团队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清华大学、GE。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使用HURWA机器人成功完成我国首例机器人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者是北京和华瑞博医疗自主研发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
根据国家药监局1月29日公布信息,公司旗下创新产品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即HURWA关节手术机器人)正式获得NMPA批准上市,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223010113。
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的一类细分,目前主要应用于三类手术,即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及骨科创伤手术,其中,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是应用最广泛、复杂的一类。关节置换手术可进一步分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单髁间膝关节置换术(U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而在所有类型的关节置换RAS中,TKA属于最复杂的机器人手术。
骨科五巨头齐入局,谁将登顶?
现如今,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从数十年前的一颗小种子,不断抽芽,成为明珠产业,全球骨科巨头多有筹谋,强生、捷迈邦美、史赛克、美敦力、施乐辉等都已加入战局。
在关节手术机器人领域,史赛克的成绩最为突出。2013年,史赛克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ako Surgical。2021年5月5日,史赛克关节置换总裁Don Payerle宣布,使用Mako进行的机器人手术数量超过50万例。
今年1月,史赛克CEO Kevin Lobo在接受访谈时透露,Mako全球装机量已经超过1300台,在美国的装机量超过1000台。在美国,史赛克一半的膝关节植入物是使用Mako机器人手术植入的。
除史赛克外,美敦力、捷迈邦美、施乐辉、强生等骨科巨头亦凭借资金优势,收购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获得技术来源,完成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布局。
多款骨科机器人已获国家药监局认证,但关节手术机器人领域获NMPA批准上市的此前仅史赛克一家。
2018年,美敦力收购以色列骨科机器人公司Mazor Robotics。旗下Renaissance机器人于2014年8月获得CFDA认证,并于2019年10月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认证;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机器人Mazor X于2021年4月获NMPA认证。
强生在2018年收购Orthotaxy公司,并于2021年1月宣布,旗下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VELYS机器人获得FDA批准上市。
捷迈邦美于2016年收购法国手术机器人公司MEDTECH。旗下主要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ROSA Knee机器人于 2019年获得FDA认证。2019年12月,旗下ROSA ONE产品获得NMPA认证,可以应用于脑外科和脊柱外科手术。
同样在2016年,施乐辉以2.75亿美元收购骨科机器人公司BlueBelt,旗下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室膝关节置换术的Cori机器人于2020年7月通过FDA审核,正式于美国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数据,医疗机器人市场增长重心正由北美逐渐往亚洲市场转移,亚太地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0年,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0.43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5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6.80%。
国内企业中,天智航在骨科机器人领域已经拿到先手棋。公司于2020年7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1月25日,天智航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实现营收约1.7亿元,同比增长24.89%。天智航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及销售额均实现增长。
国产品牌与跨国企业的协作也陆续展开。1月21日,天智航在官网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与强生医疗共同研发的全新Viper PrimeTM 天玑脊柱机器人手术整合方案正式上市并投入使用。
除天智航外,微创、春立等国产企业也在骨科机器人领域投注精力。
1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李慧武主任医师牵头,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髋关节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前期已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开发并进入医疗器械注册受理绿色通道,并有望于2022年初获得注册证。
2月18日,春立医疗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在研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项目包括应用于髋、膝等多种关节置换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创新产业和尖端技术的研发投入较大,前期获利往往较难。现阶段,骨科机器人赛道还处于发展初期,从获批上市、推广进院到实现稳定获利,行业还需时间持续沉淀。
不仅是大医院,手术机器人的普及也将利好基层。由于关节置换手术的主刀医生需要有12-15年的临床经验,在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能主刀关节手术的医生少之又少。通过机器人辅助手术,一些原来靠经验的东西被量化,以此来完备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将医生的学习曲线缩短5-6年。另外,“人机协同”不仅能解决术中操作精准度不稳定、复杂术式难普及等问题,且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舒适性和便利感。随着微创外科手术和智能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技术代表了骨科精准治疗的未来方向。发展医疗器械行业是我国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十二五”期间,科技部便进行了多项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立项。科技计划改革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和“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均对手术机器人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进行了支持。从宏观政策到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加快创新做大做强,并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进一步国产化提出了相应要求。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发展迅速,近年来不断缩短着与进口企业的差距。随着患者对于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精准医疗和智能外科手术理念的普及,智能化、数字化和微创化已经成为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在环境、资本、政策的多重驱动下,放眼整个骨科历史发展进程,手术机器人未来必将成为骨科发展新阶段的“杀手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