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安全

一文盘点上海交大系医疗机器人

发布时间:2022-08-08 来源:MedRobot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多次更名至1959年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31个研究院,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位列全球第47名,位列中国大陆第5位。 


今日MedRobot盘点上交大的医疗机器人研究资源和教授、校友创办的医疗机器人企业。

 

01

研究资源: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于挂牌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这是校级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研究院基于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与医院自动化机器人三大研究方向,建设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医院自动化与高通量机器人,微纳系统,感知与认知,智能复合材料,生物电子、生物混合与仿生系统,生物光子学,精密机电与制造及机器人视觉与影像介入十大中心。

 

院长:杨广中

杨广中教授于1991年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他是Science Robotics的创刊者和主编,并任英国机器人与自控系统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FREng),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FIEEE),英国工程科技院院士(FIET),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FAIMBE),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FIAMBE),医学图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干预学会会士(FMICCAI),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研究优异奖。他创立了著名的帝国理工医学院的哈姆林中心,2017年被英女皇授勋英国国家勋章(CBE),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大陆科学家。

 

常务副院长:陈卫东

陈卫东于1990、199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出站留校任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精密机电与制造中心主任:徐凯

徐凯为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期间获哥伦比亚大学最高奖学金,2008年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论文获评哥伦比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担任机器人学顶级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副编辑。常年担任多个一流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受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国际标准组织ISO/TC184/SC2/JWG9国际专家。

 

02

临床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


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医学院包含25个学院(系),12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方向,授予博士学位)和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

 

03

临床资源:交大系医院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24.png

上海交通大学有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如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


作为上交最大的临床教学医院,瑞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10年起相继在胰腺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等多个领域内开展机器人手术。据报道,十余年来机器人胰腺手术完成超2000例,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各家机器人情况统计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27.pn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机器人使用情况

(不完全统计,医健AI掘金志制图)


研究资源加上临床资源,使得上交大形成了孕育手术机器人的土壤,如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都在临床上使用了徐凯教授团队研发的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

04

在孵化中的项目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用于人工耳蜗抱轴电极微创植入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及核心组件包括:末梢结构的传动系统设计及优化;微力传感器设计与研发;多自由度植入装置的设计与研发;智能自适应推进模式的实现。

面向眼眶狭小手术空间内高精度、高负载、多自由度操作要求,合作并研制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以解决基于内镜导航的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开创精准微创眼眶手术。以及针对颅颌面畸形整复手术精准截骨的难题,合作研发颅颌面飞秒激光精准截骨手术机器人,将使颅颌面截骨手术更加精准、微创和安全。

 

(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合作研制了多器械协同递送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在手术室外可通过X射线图像的引导操控机器人进行介入手术,保护医生免受X射线辐射,并开展了动物实验。


合作研发磁共振影像引导的血管介入机器人,重点突破超静音驱动、多信息传感及系统集成,以期实现更加安全且精准的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诊疗。


合作诊断肺外周结节的气管镜机器人,在在体实时多模态成像、形状感知与微创介入等方面已作出了不少拓展。

 

(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针对经输尿管肾内介入手术的若干临床难题,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与仁济医院合作研发了经输尿管肾内介入诊疗机器人,实现医生主从操控,避免医生遭受X光辐射,突破了经输尿管肾内手术机器人力反馈难题。实现了肾内压力的无创实时估计,,解决了传统手术过程中无法监测肾内压力的临床难题,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窥镜影像的病灶诊治问题中,围绕 “数据、算法、系统”三大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提出了影像数据增强技术,小样本问题智能算法,构建了病灶筛查辅助系统,从而提高内窥镜下病灶检出率,缩短检查时间。

 

05

企业盘点


术锐—徐凯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30.jpg

(术锐技术创始人:徐凯)


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致力于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单多孔通用型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术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专利申请340余件,获得美国等国外授权专利16件、中国授权专利120件。


公司创始人徐凯在清华大学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200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医疗机器人之父” Russell Taylor教授,Russell Taylor教授是世界第一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明人。2010年,徐凯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的一名教授。4年后,他的“可形变对偶连续体机构”技术取得突破进展,这一技术促使机器人的蛇形手术操作臂能够自单孔进入,在患者体内进行全维运动。2014年,徐凯创立了北京术锐,得益于上海交大推出的“科技成果自主转化”政策,徐凯将一系列技术转入了北京术锐。 

附术锐进展链接: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完成数亿元C1轮融资

徐凯将在本期研讨会主讲:报名中|手术机器人产品落地和全球商业化

 

微创机器人—孙洪斌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33.jpg

(微创机器人董事长:孙洪斌)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252.HK)成立于2015年,是微创医疗(00853.HK)旗下子集团。微创®机器人是一家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旗下产品微创®鸿鹄®骨科机器人于2022年4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首款搭载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自有知识产权机械臂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孙洪斌于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自2006年至2010年担任大冢中国的董事兼总经理。2016年至2021年间,担任新世纪医疗、基石药业、汇量科技、和誉开曼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并于2021年获委任为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亦担任董事会主席。他还是微创医疗的首席财务官,CEC联席主席,GMC及ICC委员,拥有逾21年的财务经验。

 

精劢医疗—顾力栩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36.jpg

(精劢医疗创始人:顾力栩)


精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医疗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搭建结合手术机器人的胸腹部实体肿瘤的治疗体系,研发生产低成本、高精度的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公司创始人顾力栩为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教授及博导。他于1999年获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加拿大罗伯兹医学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03年至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软件学院任特聘教授。2010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最小侵入手术,计算机辅助诊断及治疗,手术导航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此外,他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殊荣。

从计算机领域抽身,转而研究其在医学领域对于精准医疗的运用,跨学科应用的背后是顾力栩对于科技产业化的独特理解。

 

汇禾医疗-林林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心血管介入平台型公司,在心脏介入、血管介入、电生理介入、介入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均具有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产品。汇禾医疗自2018年进入结构性心脏病领域,首个产品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修复系统)已成功完成首个人道主义临床试验,进入了确证性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

2021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汇禾医疗共建的首个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中心在上交大举行签约揭牌仪式,汇禾医疗创始人兼CEO(交大98级校友)林林,汇禾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TO(交大96级校友)徐军,汇禾医疗CFO(交大96级校友)沈简文、汇禾医疗董事(交大90级校友)孙忞等出席。

 

傅利叶智能—顾捷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39.jpg

(傅利叶智能创始人:顾捷)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同时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在北京、上海、广州、墨尔本、苏黎世、芝加哥等地进行研发及生产布局,已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公司主要从事便携性的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产业化,致力于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新技术的突破。目前公司研发的产品主要针对截瘫或者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人体辅以动力支持。


担任公司创始人兼CEO的顾捷于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2003到2008年,顾捷在美国国家仪器任职,在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器、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软硬件领域进行了研究。顾捷在交大机器人比赛中结识了徐振华,两人曾于2012年组建了璟和机器人公司,并带领团队完成Flexbot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市场化。后来璟和机器人在2016年被康复器材研发商钱璟康复收购。


此后,顾捷继续瞄准康复机器人领域,并在上海张江创立了傅利叶智能。成立之初,傅利叶智能的创始团队仅有两人,如今其已构建丰富的面向康复机构的产品线布局,销售和服务网络已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钛米机器人—潘晶

 

微信图片_20220807161242.jpg

(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


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是一家针对高端服务机器人市场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其研发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可作为护理机器人应用于医院场景,完成医疗场景中的物流及引导任务。公司以医疗机器人为载体,打造医疗智慧化系统,涵盖了手术室药品,耗材,器械管理、病房护理和院感管理等领域。


公司创始人潘晶是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某外企从事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主持参与了国内外数十个机器人项目,包括乐高机器人EV3、MIT的猎豹机器人系统等。2015年离职创立钛米机器人,专注于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平台的研发。潘晶20年来扎根浦东张江,在张江完成从外企职员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疫情期间,潘晶设计的消毒机器人为阻断疫情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健康做出了贡献。

 

06

结语


整体来看,医疗机器人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处于先期阶段,在应用契合度与市场成熟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根植于上交大科技和临床资源沃土,上交系医疗机器人企业的一批批弄潮儿不断为我国医疗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临床转化开疆扩土,助推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加速增长。未来可期。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