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安全

上交大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曹其新:中国机器人研究在于解决民生 | 访谈

发布时间:2022-02-26 来源:机器人AI视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1.png


为人而生,为人服务


人们既期待机器人,也害怕机器人。期待的是,希望机器人能将人彻底解放出来,告别辛苦重复的劳作;害怕的是,如果机器人太过强大,强到统治地球的人类变为屈于机器人之下的奴隶,这是否会带来倒退?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经济学家,有政治家,也有哲学家,还有很多的科幻迷、机器人发烧友,他们都言之有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毕竟,没人能证实未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机器人,即便已经如此“智能”,但还是处于非常低的发展阶段。因为机器人诞生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就像人一样,它要成长,要进化。


曹其新教授说,今天一些“机器人杀人”的案例,不过是一些故障带来的机器失灵,还远不到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的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很难超越人本身的认知,工具理性才会把人异化为物,逾越人类认知底线的技术才会让人走向不归路。


要记得,机器人为人而生,为人服务,这应是永恒不变的逻辑。(秦孟婷)


2.jpg


人物简介:曹其新,上海交大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同时是国家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日本宫崎大学与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客座教授。开发过月球漫游车、中型足球机器人(交龙)、管道检测机器人、助行机器人和迎宾机器人等全自主移动机器人,并率领学生在日本大阪举行的1998NHK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市长奖,连续三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上获得了Robocup足球机器人中型组2对2的项目冠军。同时,还连续三年作为国内唯一被选中参赛队参加了世界杯Robocup机器人大赛。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是一大特色。接待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递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走进了大众视野,也惊艳了世界。


对于当今中国人而言,机器人不光是制造业和工业中的担当,也渐渐从生活“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浪潮,有关机器人的未来、应用乃至伦理的思考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长江日报“读+”邀请了国家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曹其新谈谈机器人的过去、现在和明天。


让机器人“传承”中医


62岁的曹其新教授造过月球漫游车、中型足球机器人、管道检测机器人、助行机器人和迎宾机器人,最近又在实验室制造一种“中医机器人”。


“自疫情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生命质量,社会需求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其实早在2015年,曹其新就专注于此,所在机构是“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他形容,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一个最小单位的“细胞”,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把生物医学往人工智能和集成方面拓展。


他设计的这个“中医机器人”,主要想让其按摩人的脚底反射区实现治疗,这跟普通按摩器有很大不同。“按摩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真正有资质的医生的才能反而发挥不出来。”曹其新设想,这是一个需要用到毫米波雷达、云端大数据、力控算法等的机器人,联网后使用。对他来说,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机器人怎么把中医的精髓学到手呢?


研究了一番,曹其新发现,中医不是靠理论支撑的,本身难以量化,难以用科学解释,能利用的是大量的效果案例和中医积累的经验,而且内部还分成不同学派。曹其新一头钻了进去,跟不同的中医专家打交道,建立自己的专家库和数据库,加入了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我相信高手的合力就是‘大数据’,用它来训练机器人,完成网络的识别,就跟训练围棋机器人一个道理。”他认为,这也是对中医的一种“传承”,而且比训练徒弟快多了。


其实,“中医机器人”早已做出成品,但因为机器人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一直在完善当中。“中医强调‘治未病’,并不是一定通过药来治病,我希望中医机器人将来能放在医院、社区中使用,甚至走进人们家中”。


除了男足女足,中国还有“机足”


去年,曹其新教授写了一本教材叫作《机器视觉与应用》。“机器人教材是很难写的,因为它发展太快了,每年都有约30%以上的更新,很多最新的知识可能马上就变成老生常谈。”因此,他平时授课来不及“用教材教”,不可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框架上课,只能不断修改课件,第一时间不惜“血本”地购买最新设备。


今天人工智能是个很热的话题,但在二十多年前,人工智能处于低谷,机器人该何去何从,大家还不清楚,“机器人本身很枯燥,当初很多学生不愿意读,但是越来越多学生加入进来”。1997年,由国际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了世界杯Robocup机器人大赛,鼓励大家把人工智能技术尝试用在踢赢足球上。”


上世纪末,曹其新便带着学生参赛,围绕这一目标培养学生。


曹其新和学生一同造了“足球机器人”。踢得球倒是真实足球大小,但“足球机器人”本身并不像足球运动员,而是一个小车的模样。当时他们用到了视觉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

“现在看来,跟后来这20多年的发展方向是吻合的,我们的预期根本不虚”。


在最早的时候,世界杯只有百来号人参加。“现在不得了啦,疫情期间也有三五千人比赛,而且是不同种类的机器人比赛。还分了青少年组、大学生组。”


中国除了有男足和女足,别忘了咱们中国还有“机足”——机器人足球队。曹其新笑言:“而且中国队在世界上是冠亚军的水平。”


【访谈】

机器人不一定要像“人”


读+:不久前社交媒体流传一个视频,英国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一个人形机器人,眼睛不仅会眨,还能随人的手指自如转动。现在中国的机器人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但人形机器人并不多见,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曹其新:这里面首先存在翻译问题,“机器人”是robot,广义来说,只要是有感知、控制和执行能力,就算是“机器人”,并不是像人类才能叫“机器人”,仿人形叫human robot,还有仿狗仿猫的,中国人叫它机器猫、机器狗,属于“机器人”中的极少数。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还是两样,所以人在考虑问题时也会两样。(英国)那边可以凭兴趣去研究,经费由专门的财团提供,而中国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即便要做,也要先考虑清楚谁来提供经费,做出来还要面临卖给谁的窘境。


这跟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为兴趣而研究。而中国学生目前还是要为生计而研究,这两者区别很大。我好多学生毕业后去了物联网企业,要是去传统机械行业的或者医疗行业,开出来的工资只是物联网企业的一半。有时候我就感到可惜,很多好苗子或者好点子没办法延续下去。


其实即便在发达国家,这种仿人形机器人也不普遍,不是批量化生产的,而只作为一种学术上的前沿探索。在技术上,不是中国做不出来,这并非人工智能水平的问题,而是得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平时做机器人,功能做完了,在设计外形时,反而要避免它跟人非常像。试想一下,家里的吸尘器,我非要做成人形的,你敢不敢买?你害不害怕?人在心理上是很难克服这一点的。所以仿人形机器人要是放在市场上卖,反而可以视作是一种设计缺陷。


所以机器人在中国主要是“应用驱动”,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大众化的需求。目前在基层,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老龄化问题,包括少子化,还包括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我们的机器人可能会集中做这些事情。


放眼整个国际市场,只要是跟应用需求有关的技术,中国都能做成白菜价。这是中国的利器,也是中国的软肋。创新还不够,原创还不够,这不是人的问题,是财力的问题。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