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疗行业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展望2025年,一幅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图景正在展开。从2024年的数据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明确信号:
就医需求持续攀升:
2024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43.8亿人次,同比增长11.6%,医院26.2亿人次,同比增长10.0%
医保改革进入深水区:
药品、耗材国谈集采范围不断扩大,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进入2.0时代
互联网医疗继续规模化扩张:
全国70%的卫生院已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关系,线上问诊与社区门诊相结合的新型就医模式逐渐成熟
医疗服务供给多元化:
民营医疗机构掀起上市潮,商业健康险需求上涨,截至2024年10月末商业健康险实现8.46%的增长
基层医疗建设受重视程度提高: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4年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更新CT、B超、血液透析等医疗设备
从这些信号,我们可以得到一些2025年的关键词:
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医保改革深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促使医疗体系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医疗机构必须提升效率;
在转型突围的关键之年,医疗机构需要拥抱技术创新,例如远程医疗、自动化技术,以及AI技术等;
国家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层卫生和医疗民生的均等化工作,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应不断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以促进医疗资源均质发展。
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我们根据中国医疗行业实践,结合2024年飞利浦中国版《未来健康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近3000名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调研,梳理了2025年中国医疗机构发展五大趋势。
01
精益运营管理
成为医疗机构必选项
DRG/DIP 支付将于2025年全面覆盖,将过去的“先看病后结算”改为“先定预算后结算”的模式,设定了医保资金的总限额,限制了医院通过增加检查和治疗来提高收入的空间。同时,当医院转诊病人较多时,实际获得的报销比例会随之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医院收入。
总体来说,医院公益性回归大势所趋,医院收入增长空间受阻,控费降本、提质增效成为医院绕不过的事项。
《报告》数据显示,97%受访的中国医疗机构管理者(以下简称“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机构正在面临经济运行压力,这种压力已经开始影响优质医疗服务的及时供给。医疗机构正在多维度应对:50%的受访者着手提升运营效率,47%通过扩展服务范围增收,另有47%启动成本管控计划。
2025年,医疗机构面对人力成本上升和收入预算趋紧的双重压力,会加速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报告》显示,在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医疗机构已展现出领先性:受访者中表示应用自动化挂号预约达71%(全球均值59%),患者签到达68%(全球均值54%),临床数据归档/记录达61%(全球均值49%)。
未来三年内,计划实施自动化的三大领域包括:工作流程优先级规划(46%)、工作人员排班(43%)和设备维护与监测(42%)。
此外,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开始考虑采用订阅式设备购买方案,显示出对创新型资产管理模式的探索。
数据来源:2024年飞利浦中国版《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02
医疗机构将更重视
数据资产管理
医疗机构对数据价值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去年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合作,成功完成了北京市首笔公立医院数据交易。未来,该数据集将应用于国产颈动脉支架产品的研发,助力医疗机构更加精准地理解中国人群的脑血管疾病。
这意味着一个健康数据自由流通的时代正在开启。此前对于医院而言,政策指导下的医疗IT建设虽能在长期之中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但短期之内仅以成本的形式计入损益表中。健康数据交易的实现或能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规模化销售脱敏数据,医院可以将数据治理从成本转化为收入,从而激发其主动深化信息化建设的动力。
《报告》强调精确、及时的患者数据是确保有效医疗服务的关键。特别是在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数据不足往往导致医疗机构难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关护。
数据来源:飞利浦中国版《2024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2025年,医院将更加重视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挖掘数据价值。一方面,通过承接药品、器材供应商的研究课题,将临床数据转化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医疗大数据平台,支持临床决策和运营优化。《报告》数据显示,51%的受访者计划在临床指挥中心应用AI技术,这将为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价值挖掘提供重要平台。
03
AI技术应用
在医院覆盖率继续提升
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列入立项指南,并明确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这意味着中国AI医疗领域进入新的阶段:
一方面医保政策的支持将催生更大规模的临床需求,推动AI医疗设备和技术投入使用,技术不断创新,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院内AI产品的覆盖率将继续提升,助力诊疗效率、手术精准率提升:例如自动分析大量医疗数据、影像数据,辅助快速生成诊疗报告,减轻医生工作负担等。
进入2025年后,AI技术在医疗机构将从单点应用进入系统性解决方案时代。根据《报告》数据显示,86%的受访者已布局或计划投资生成式AI,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美国(75%)。在具体应用场景方面,47%受访者表示已经在放射科部署AI,44%在院内患者监护中应用AI,40%在药品管理环节应用AI,显示出AI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升。
数据来源:飞利浦中国版《2024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58%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医疗机构计划在远程患者监护领域部署AI,51%的受访者表示将在临床指挥中心和治疗计划制定环节应用AI。这些数据表明,AI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将在提升医疗服务均质化、缩小区域医疗差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04
基层医疗在技术支持下
建设加快
中国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层卫生和医疗民生的均等化工作。去年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其中重点指出加快建设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
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动下,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更合理的分工格局。大型医院将更专注于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而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职能正在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
国内有医疗机构正在探索以临床路径为核心的AI解决方案。通过三个层面(先进成像、AI技术、结构化报告)的深度整合,形成了"国家级中心牵头、区域医院管理、基层医院可及"的创新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采集的影像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省级医疗中心云平台,通过AI辅助分析系统和专家远程会诊,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准确率,更为区域医疗大数据库的持续完善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资源。
2025年,基层医疗将在远程医疗的技术支持下提升效率与覆盖范围,《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在远程医疗领域的应用已显著领先全球:66%受访者表示在慢病管理中广泛应用远程技术,47%受访者表示已将远程技术深入应用于药物依从性监测和术后监测。这些数据均高于全球均值和美国。
基层医疗的发展将通过多方协作得到进一步推动,62%的受访中国医疗机构管理者重视与政府机构的合作,45%看重与社区组织的协同,共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05
预防医疗战略地位
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健委数据,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
去年7月,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这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中国再次发布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这一形势促使医疗卫生体系必须加速做出调整,因此2025年医疗机构从治疗向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将更加显著。其中,社区医疗在慢性病预防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报告》数据显示,52%的受访中国医疗机构管理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增加社区医疗投入,期待以此降低整体的医疗成本。
这种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转型,正在推动医疗资源配置与医疗机构角色的变革。数据显示,55%的受访者表示计划推行新型服务模式,53%计划发展价值医疗。一方面,通过加强预防性干预,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并发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机制,提升慢性病防治的系统效能。
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更能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环境变化的十字路口,医疗机构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求变。2025年,中国医疗健康管理者将继续探索突破之道,通过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创新技术,在提升效率、控制成本与改善服务质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而这些实践或将为整个行业、乃至全球医疗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