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CDSS初步实现全院信息整合。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自2013年开启至今,一直备受医院重视。在多个国家和地方政策中,“互联互通四级”被设置为“必要条件”,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硬性要求。医院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往往需要打破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甚至推倒重建,无论如何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在这之中,多家医院选择应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实现全院信息整合。
互联互通四级成医疗信息化政策“热词”
对全国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的要求可以追溯到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近些年,各地与医疗质量相关的政策中,互联互通四级同样成为“高频词汇”:
部分政策将互联互通四级要求设置为“硬指标”,医院必须完成相应信息化建设并完成测评审核。而部分政策将其设置为“加分项”,在考量医院医疗质量发展中保证灵活性。
进入四级首先要满足这些要求
根据《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的应用效果评价分为7个等级,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相比三级,进入四级后的要求增加了对门(急)诊电子病历共享文档和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查询服务的符标要求,要求初步实现全院信息整合并提供公众、医疗、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功能,并进一步规范了技术架构、基础设施、应用效果等内容。

- 在信息共享方面,《方案》要求门(急)诊病历、急诊留观病历、中(西)药处方等共享文档要实现标准化符合国家标准;
- 在信息化建设技术架构方面,要求医院要实现系统之间实时或异步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增加单体系统或以单体系统为主体的混合技术(非点对点)要求;
- 在互联互通交互服务方面,要求实现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人、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查询服务;
此外,在医院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要实现公众服务应用功能数量不少于11个、医疗服务应用功能数量不少于5个、卫生管理应用功能数量不少于10个;连通的业务系统数量不少于15个;连通的外部机构数量不少于3个。四级乙等意味着医院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和实现全员信息整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为医院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
用CDSS实现全院信息整合
《标准》中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进行了明确要求,对门诊动态、工作负荷、患者负担和工作效率四方面的实时和统计等数据应用情况,四级乙等医院需在医院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

该部分指标的设置,是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能力的考量。医院需要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整合不同系统的数据,打破“信息孤岛”难题,用于相关管理工作的分析和统计。目前,已有医院选择CDSS为“解题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CDSS可从医院各个业务系统中提取患者数据,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将其处理为结构化数据,用于医院过程管理和终末指标管理。例如门(急)诊人均费用的趋势和占比分析、门诊和住院次均药费等统计数据可用于患者负担管理;床位使用、床位周转次数、平均床日、平均住院日等统计数据可用于工作效率管理等,其中多项均在《标准》中明确列为四级以上的“必选题”。

在跨平台的信息和数据基础上,CDSS还能提供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重症医学质量监测指标等有关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的指标,符合《标准》中对四级医院提出的监测指标相关要求。

CHIMA2021-2022年度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情况
随着应用场景、覆盖人群和功能应用的不断拓展,CDSS也将帮助医院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满足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更高等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