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二、深化重点应用
三、夯实应用基础
四、规范安全监管
五、加强组织保障
我们能做点什么?
临床人员
研发人员
普通个人
从2025年8月份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11月4日这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卫健委就给出了“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的应用发展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导、规范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推广应用。
“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实施意见
映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两个阶段目标:
到2027年,建立可信数据空间,形成智能体应用,广泛应用智能辅诊,建成一批“国家级医疗AI中试基地”
到2030年,基层智能辅诊全覆盖,临床智能辅助决策应用落地,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善
包含八个重点方向的24个具体应用,从基层、医疗机构、行业等角度阐述,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生态系统:
基层应用: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基层医生智能辅诊;居民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养老、托育。与普通人关系最为密切,旨在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
临床诊疗:医学影像智能诊断;临床专病辅助诊疗;智能康复和用药。主要提升医疗机构的诊断效率和治疗水平,医院里的“最强大脑”
患者服务:患者就医智能服务;智能转诊服务。着力解决看病过程中的挂号排队、看病等待、缴费取药等时间长的问题,就医体验的“贴心伴侣”
中医药:智能中医诊疗;中药智能管理;中医药装备智能升级。中医药将与AI深度融合,焕发新的活力
公共卫生:传染病监测;卫生应急管理;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管理
科研教学:医学科研智能应用;健康科普;药物科研成果转化
行业治理:医疗机构智能管理;卫生健康行业智能监管;应急救治体系智能应用
健康产业:智能新型服务;智能医疗装备创新;智能信息产业创新
集约化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医疗数据共享,优化算力算法支撑,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和人才支撑,形成数据、算力、模型、人才、标准“五位一体”底座:
身份证号=个人唯一健康主索引
“三医”协同,跨部门数据共享
省级统筹行业公共算力平台建设
建立“大模型评测+穿透式监管+动态预警”的监管方式;出台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负面清单。这是政策的红线,将优化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并特别强调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确保AI的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制度上进行支持,提供经费等政策保障;中试基地作为试点示范;政策宣传、加强交流、成果共享。
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于临床医生和医学生,2025-2027 年“AI+医疗”政策红利期,最大的机会是成为“AI 的临床合伙人”。政策要求,到2027年基本建成一批医疗卫生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那么对应缺乏的是懂临床流程、理解临床需求、又能理解AI可以应用的场景的“医疗+AI”人才。所以,要把AI当作“第二听诊器”:主动学习影像AI、临床决策支持(CDSS)的操作逻辑与误差边界,能向患者解释AI结论;也要能用英语提示词进行一定的提示词训练,未来基层医院也将接入大模型,能否用精准提示词调出高质量答案,决定你的效率。
技术人员缺场景,临床医生缺时间——把病例、痛点、验证打包成“产品”,是政策红利期里医生/医学生性价比最高的第二曲线。
1. 基层智能“三大件”——国产替代+价格洼地
政策要求,到2027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临床专科专病诊疗智能辅助决策和患者就诊智能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县级预算有限,进口高端设备降不下价,正好给国产研发留出空间,可从手持/便携 AI 超声(AI识别甲状腺/乳腺相关疾病)、低成本 AI 心电图机(边缘AI模型应用心电分析)、基层“一体式”检验盒(AI视觉判读)等入手。
2. 中医智能装备——刚出现的“空白品类”
文件首次把“中医针灸推拿机器人、智能煎药设备”写进重点应用清单,监管路径比西医影像 AI 宽松,且没有强势进口品牌。可从针灸机器人(穴位自动识别+进针深度闭环)、脉诊/舌诊一体机(边缘计算+机器视觉识别+AI辩证服务)、智能煎药机(煎药过程自动化标准化)等方面入手。
3. 可穿戴+边缘 AI——把“监测”做成“诊断”
文件中提到“推广健康管理”的新型服务业态,可以从睡眠呼吸 AI 手环( AI算法如1D-CNN+LSTM 做心率变异度分析)、连续血糖 AI 贴片(AI预测血糖并干预)等方面切入。
4. 数字疗法与 AI 软件组件——“不卖硬件,卖算法”
可从认知障碍 AI 训练软件(自适应难度算法+游戏形式)、儿童近视 AI 干预(算法动态调整用眼提醒)、术后康复 AI 随访(语音交互+动作捕捉)等方面切入。
作为普通人(所有人通用),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对AI的认知和数字健康素养,乐观面对这“润物细无声”而又深刻的巨变,积极拥抱拥抱变化,成为实际参与者和受益者。
1. 主动管理自身健康数据
政策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个人可以积极使用,更多的健康数据经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生成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体重管理年已经启动,个人的健康应该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AI健康可穿戴设备将更好的管理我们自己的健康,当然也要保持警惕,保证自己的健康数据隐私安全。
2. 体验智能就医服务流程
现在已经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预约、挂号、缴费等就医流程,未来去医院就诊时,可以主动尝试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的服务,这样可以提前梳理病情,提高与医生面诊的效率。智能随访系统也更加有助于医生跟踪后续康复情况。
3. 提升自身数字健康认知
AI相关应用已经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利用AI驱动的个性化健康科普服务,了解AI和健康知识,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同时也可关注医疗和AI相关的最新行业动态,或许能从中发现新的机会。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