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医疗健康领域需求的变化,数字医疗迎来了快速发展。研究发现,在智慧医药、智慧医疗、智慧医保和智慧健康生态体系建设上,数字医疗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推动了医药、医疗、医保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居民健康福祉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数字医疗在实践中也凸显出数据共享面临障碍、缺乏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规范性不足和认识有待深化四方面问题。
推进数字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强化顶层设计,从技术和规则两方面入手,解决医疗数据难以共享的问题;探索建立分类付费模式,解决数字医疗应用中的费用分担问题;强化标准建立、规则制定和行为监管,推动数字医疗发展的规范化;深化对数字医疗的规律认识,解决发展中的错位。在数字化浪潮下,智慧医疗将数字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保障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行业之一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代下,智慧医疗服务需求高速增长,全球智慧医疗市场在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医疗新模式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智慧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1784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7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9%。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全球医疗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和积极探索。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迄今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电脑逐渐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医疗机构逐步引入数字化操作,对以人工和纸质为核心的传统运作模式进行替代,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开启了医疗信息化的探索。
第二个时期是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拓展至社会全场景,医疗健康领域进入了全面数字化的新时期。一方面,医院的信息化逐渐完善,从最初的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房管理衍生出多个子系统,医疗机构覆盖面也逐步提升[1];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先后催生了互联网医药、远程诊疗、网上问诊、互联网医院等多种新模式。
当前,数字医疗的应用场景可划分为智慧医药、智慧医疗、智慧医保和智慧健康生态体系构建四个方面。
1 / 智慧医药涵盖药品生产、使用、流通
整体上,数字医药研发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距实现全面推进和广泛应用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更大规模的数据聚集开始助推部分领域的新药研发,更充分的算力和更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也对新功能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形成了强大推力;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用药指导、使用情况监督等用药支持,传统药企也在积极拓展新的健康服务内容,以进一步提升用药效果。
相比生产和使用,医药领域中的数字赋能更突出表现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流通上,即通常所说的互联网医药。在既有的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中,互联网医药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领域。自2000年部分省市开展非处方药线上销售试点以来,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在实践中先后形成了B2B、B2C的“互联网+医药”平台模式,并开启了打通线上、线下药店平台的O2O等新零售模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 / 智慧医疗集中表现在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
在医疗机构继续推进内部医疗信息化同时,近些年远程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智慧医疗的重要应用场景。虽然我国远程诊疗的探索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直至2014年相关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远程诊疗才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我国所有三级医院基本都建立了远程诊疗中心,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始建立远程诊疗系统。在医联体建设中,远程诊疗也在方便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沟通、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方便居民就近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普及,居民对网络问诊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网民达2.7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4%[2]。在地方开展互联网医院实践基础上,2018年相关部门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对互联网诊疗进行规范,带来了互联网医院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互联网医院已超过1600家。从主体看,虽然早期的互联网医院主要由互联网企业发起,但自2018年互联网医院进入医院主导阶段。当前既有的互联网医院中,医院主导的占到7成左右,在这些医院中,公立医院主导的又占到了7成以上。
3 / 智慧医保聚焦推进医保信息一体化建设
医保领域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强化医保的支付功能。在统一医生代码、药品代码、耗材代码同时,医保统筹层次不断提升,异地就医结算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完成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基础上,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也迅速推开。自2021年起,部分地区启用电子社保卡,线上智能客服功能的推出,进一步方便了居民就医。
另一方面,推动“互联网+医保”服务发展。在医药和医疗分别开展“互联网+”的基础上,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公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并要求2020年底前各地完成制定本地“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管理办法。互联网医保支付的开通,方便了处方药外流和对网上诊疗行为的费用保障,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医药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更为多元的监管手段,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4 / 智慧健康生态体系构建依托智慧健康产业发展
近些年,数字化开始逐步应用于各类健康产业的发展中,为智慧健康生态体系构建提供了基础。对非传统医疗领域的健康消费调研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城镇居民中使用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管理服务、健康金融产品、健康旅游服务、健康养老产品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3.3%、81.0%、52.2%、44.8%、27.8%和23.2%。上述六类产业发展中,在生产、设计、服务、管理等环节,数字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促进具体产业发展同时,数字技术还推动了健康生态体系的整体建设。一方面,旨在跨越多领域、多层级的信息系统逐步形成。自2018年开始,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多项通知,从提升电子健康档案入手,着手电子健康卡的推广,以强化个人健康索引,链接病历和健康档案。
截至2021年10月,电子健康卡已在21个省份2000多家医疗机构试点使用,活跃用户数达到2.6亿人,累计使用人次超过了60亿。另一方面,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地区为基础,一些城市开始推动智慧健康城市建设。
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是BAT大厂这几年的重要发展道路,不论是从增长,还是从提效角度来看,它都是势在必行的。
数字化医院与传统医院到底有什么区别,数字化给医疗带来了什么改变?是提高了就诊效率,还是接诊量的增长?它的建设价值如何体现?其实这些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前者折射的是医疗领域用户增长的大趋势问题,后者则是对2B企业是否会形成有效壁垒的质疑,其实这两个问题根源相通。就是数字化医疗到底改变了什么?
在医疗领域,到了产品所在的层级,搬用其它领域的成功产品策略,基本是用不了的。如果要说数字化可以广泛地、深入地影响着医疗行业的任何一个点,我就认为一定是它对医疗领域是有价值的。
目前对于数字化医疗的用户构成,一是医院;二是对于就医流程便捷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到位的患者用户;三是医疗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医疗的企业。
先从医院说起。在我看来,数字化医疗的主要战场是医院。因为医院的数据只会越来越多带着数据元剧增的属性、专业人工流失的属性,要知道医院的市场目标和触角是越来越广泛。实现大众化市场效应而采取的做法就是提效达到增长的效果,而提效的手段就是数字化。
而这种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就是用户分割。
为什么说分割?
在体检资源智能排队上线之前,我简单统计过一个体检机构的全年当日最大接待量500人,相当于能承接一个中型公司的年度体检。而上线之后,通过检查资源的实时匹配可以有效提升体检进程,每日的接诊量提高到800人次,对于不太想把时间大量消耗在就医过程里的用户,无疑是好评的。
而另外的分割群体,就是不太适应数字化操作的用户。一个实例,我观察了在第一天同时开始体验数字化体检流程的用户里,最先产生反感的用户属于不太愿意学习新动作的用户;其次是吐槽交互细节问题而渐渐迷茫的人。但在我的观察里,这些用户也会被机构慢慢的消化掉。
对于数字化的医疗评价一目了然,本质上这些两极化的评价,是认知差带来的立场不同所造成的。
认知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就医的行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低频的事件。比起事件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差的激化。对于年龄大的用户在就医的时候非常被动,就类似于没有绿码的老人无法乘坐地铁进一步激化认知差异之后,我们对于特殊群体有其他的解决路径,然后通过时间和后续的交互来渗透这一小部分用户。
最重要的是,数字化的改变使得这两类用户之间的分割线越来越明显。虽然数字化能便捷大部分用户,但是也需要专心处理那么一小部分多样小众的用户群体。
与用户的分割相对,数字化对医疗行业的改变就是两个字:洗牌。
互联网医疗已经已经过去十年了,可以说自从疫情之后,头部大厂在医疗领域非常的活跃。字节跳动新医疗产品的上线,以及医渡云、京东医疗的上市,看样子都是想要在医疗行业分一杯羹。
而数字化转型就是它们重要策略。
传统药企都在积极地部署数字化技术,以拓展医药业务领域。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有效提高业务的持续增长,这可能是对于传统药企来说是最大的实际感受。
不得不说,数字化的确具备太多竞争优势,比如销售逻辑单一,上限明显,有的花几万块,还是回归不了医疗价值的原点,销售的链路依然冗余。对接触过数字化营销的传统药企而言,数字化营销产品设计上的优势,都会被感知到。
在初见数字化的红利上,数字化+产品的组合,带来的是短时间极强的认知占据,随之而来是长期对生态发展的奠定。而短期内(指至少一整代产品周期),数字化营销是极少数同级别竞品的,这会导致什么?
导致传统医疗企业死路一条,直到极大差异化产品的出现,才能够打破了这个垄断的格局。
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化的道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所以在同级别竞品出现之前,大厂会把大部分用户拦下来,最大限度地吸收进自己的盘子里。以前,这只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内部问题,而现大厂把数字化技术带到医疗这个赛道上,随之而来的是数字化生态,然后这个竞争压力带给了中小企业。
所以对头部企业方向而言,数字化进化是一个极好的洗牌机会,也是它们最好进场医疗的时机。
医疗领域即将迎来一波大洗牌的浪潮,中小型医疗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战术转型、业务模式转型、运营营销转型来转危为机,毕竟医疗领域最大的壁垒是行业经验的沉淀。
数字化的变革,一定是市场变迁的前兆。
曾经医院渠道信息化系统分天下的割据、再到微医好大夫的用户大迁徙、再到如今新生代医疗企业、字节、京东等大厂的批量入场,每一天用户池都在变化。数字化技术是第一个把多端、大小企业拉到同一个台面上,进行强行对撞的手段。
今后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变化,而且这个大趋势不可逆。换句话说,如果接下来的产品,不考虑好自身的用户、定位,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那怎么竞争?
需要提前明确的一点是,数字化的弱点,是除了技术以外,还有例如医疗市场体系、医疗政策体系和数字化技术的衔接,以及医疗产品力的塑造,其核心就是在医疗行业经验的沉淀。
在这个基础上,分不同赛道、体量的团队来说。
同数字化医疗赛道的同向竞争。只有不愁钱、不愁人、耗得起时间的刚入医疗领域的大厂,可以与在医疗领域多年的大厂做同向竞争,而且是后手竞争。
同数字化医疗的错位竞争。没有大厂资源但仍然做差异化方向的团队,要做好花一代产品做试错的心理准备,在第二代以后的数字化医疗产品上,要一次成功,所以必须做不同的底层框架,将产品底层框架做的足够大。如果在迭代速度以及差异幅度拉不开绝对差距的时候,不能颠覆用户认知,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只能被快速同化。
在医疗领域的中小团队。接下来,这些团队可能在一两代产品内是最难的,在行业内的用户即将被掠夺的大环境下,需要更加的关注用户分层以及产品的成熟度,找准定位,想清楚产品定位。
同时,产品需要不断的扩大市场占有量,然后再被未来市场压缩的时候起码还有一席之地。再利用产品的核心长板将医疗属性建立成更加的个性化。
主打医药数字化营销的中小团队。短期内可能会有一波不稳定的红利。因为进一步来看传统的医疗企业目前并不会自己投资成立研发团队来研发相关数字化的产品,它们的重点还是会放在传统的获客营销上面,他们会将数字化的任务交给中小团队去试水,所以中小团队会有不小的增量空间。
以上所有竞争方向,都是一个原理,就是在用户还未形成认知之前,告诉用户还有不同的选择。就有机会破局。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技术手段确实可以全方位的改善患者护理水平,降低医疗保健的成本,同时提高医护效率。
但是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建设的过程,而且是漫长的过程。不断根据用户数据的反馈去调整转型的策略。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是拔高了行业上限,但对很多大厂的团队而言,这个是他们绝好进场医疗领域的机会,但恐怕要的是更不计其数的试错成本。
但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的出现,仿佛让医疗领域从内到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洗牌,也新增了医疗市场的竞争入口,医疗市场格局也开始改变了。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或许以前与数字化医疗产品有交集的团队,也需要对自身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市场做一个重新的梳理。才能让医疗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