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急诊医学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相关专业国家质控中心制定了急诊医学、脑损伤评价、病理、放射影像、门诊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等6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本次发布的质控指标分为制定和修订两个类别,其中,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充分汲取既往工作经验,对急诊、病理、医院感染管理3个专业的质控指标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当前工作需要;脑损伤评价、放射影像、门诊管理等3个专业的质控指标为新制订(详情请见《医院如何利用质控指标开展医疗质量自我管理?》)。
附件:1.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2.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3.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4.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5.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6.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健康界对比急诊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2024年版和刚废止的2015年版发现,2024年版由原来的10项增加到了16项指标,其中新增指标多达12项:
删除了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药时间及门药时间达标率【在溶栓药物时间窗(发病12 小时内),就诊的STEMI患者门药时间在 30 分钟内】、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在 PCI 时间窗(发病 12 小时内),就诊的STEMI患者门球时间在 90 分钟内】、
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急诊手术患者死亡率、
ROSC(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成功率【急诊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术(CPR)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超过 24 小时】、
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等6项指标;
将指标急诊各级患者比例(Ⅰ级是濒危患者,Ⅱ级是危重患者,Ⅲ级是急症患者,Ⅳ级是非急症患者)修改为急诊分级分诊执行率(I 级为急危患者,II 级为急重患者,III 级为急症患者,IV 级为非急症患者或亚急症患者);
新增了急诊 IV 级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心肺复苏(CPR)质量监测率、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目标体温管理实施率(对复苏成功后仍昏迷的患者实施体温控制,维持体温 32℃-36℃至少 24 小时)、
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
脓毒性休克 1 小时内抗菌药物使用率、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急诊创伤患者创伤量化评估率、
严重创伤患者就诊-手术时间、
严重创伤患者 24 小时存活率、
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早期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实施时间(中位数)等12项指标。
由上可见,新版急诊医学质控指标的关注重点由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转向聚焦脓毒性休克患者、严重创伤患者。
健康界对比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2024年版和刚废止的2015年版发现,2024年版由原来的13项减少到了12项指标,其中新增指标3项:
删除了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等4项指标;
将【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修改为【千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修改为【千日特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修改为【住院患者联合使用重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新增了感控专职人员床位比、新 生 儿 千 日 医 院 感 染 例 次 发 病 率、血液透析相关感染发生率等3项指标。
健康界对比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2024年版和刚废止的2015年版发现,2024年版的指标仍为13项,其中没有新增指标,只将指标【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及时率】修改为【术中快速诊断及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