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办公厅发布《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2025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其中,前九项目标与2024年相比没有变化,目标十由2024年的“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变为“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
新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21年起每年发布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各地各医疗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充分引导了工作方向,激发了行业内生动力,对医疗质量安全改进起到了积极作用,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2024年目标改进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及年度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数据情况,形成了《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本年度将“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纳入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疗效率;另一方面贯彻落实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办实事具体要求,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同时,对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门诊管理:提高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率
在40个“2025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中,其中之一是门诊管理。其改进目标是:提高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率。这是提高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化水平、保障门诊病历书写质量、强化门诊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使用标准门诊诊断率,是加强门诊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核心策略包括如下6方面:
1.医疗机构应成立由医务(门诊)、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信息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在门诊电子病历书写及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基础上,加强对使用标准门诊诊断的管理。
2.医疗机构优化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对标准门诊诊断使用实施质量控制。
3.医疗机构加强门诊病历标准诊断的培训,提高临床医生规范书写能力。
4.医疗机构建立本机构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反馈。
5.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不断持续改进,提高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率。
6.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配置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辅助医务人员提升标准门诊诊断使用的便捷性。
病案管理:聚焦住院病案首页、门(急)诊诊疗信息页
病案管理是40个“2025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之一,它的改进目标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住院病案首页诊断及手术编码正确率
住院病案首页诊断及手术包括主要诊断、其他诊断(并发症和合并症)、主要手术和其他手术,是病种和术种质量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的数据基础,也是应用DRG这一评价工具对医院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提升病案首页诊断和手术编码正确率是提升病案首页质量的重要内容,对正确统计医院及地区疾病谱、支撑DRG分组、评价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和技术能力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其核心策略包括:
1.医疗机构应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在首页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完善本机构制度化、常态化、结合病历全程质控的病案首页数据质控机制。
2.医疗机构加强培训工作,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病案首页填写的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提高编码员对诊断的选择原则、编码原则等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3.医疗机构应强化临床医生临床基本功训练,提高临床工作能力,确保首页诊治信息与病历内容的一致性,避免漏诊、误诊、诊断无依据、手术操作无记录的情况发生。
4.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并落实。
(二)提高门(急)诊诊疗信息页采集上报率
门(急)诊诊疗信息页是医院根据门(急)诊病历和患者在本院门(急)诊就诊期间产生的各项信息汇总形成的反映患者本次就诊过程的信息摘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做好门(急)诊诊疗相关信息采集工作,夯实医疗管理工作的数据基础,对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其核心策略包括:
1.医疗机构医务部门、门诊部门和病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院门(急)诊信息页包含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门(急)诊诊疗信息质量。
2.医疗机构应将门(急)诊病历纳入本院病历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并根据门(急)诊病历特点建立质控工作机制,在医院和科室层面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质控工作,保障门(急)诊病历质量。
3.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质控指标,利用本院门(急)诊诊疗信息加强管理,分析门(急)诊运行管理和诊疗质量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展针对性改进工作。
4.医疗机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