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管理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的定义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其他有关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医院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护理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物资管理、人力管理和经济管理。是对各项护理业务工作进行协调控制,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以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满足社会健康服务需求。包括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护士规范化培训,毕业后护士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培训,护理进修人员培训等。是运用现代管理的科学原理、原则和方法,结合护理科研规律和特点,对护理科研工作进行领导、协调、规划和控制的过程。3、护理管理工作要适应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服务性的要求。4、护理管理工作还应着眼于处理其工作特性带给护理人员的问题。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护理管理专业化队伍是未来医院改革的趋势。护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护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模式,树立人本观念,构建多元护理组织文化,适应不同护理人员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从经验型管理转向科学型管理,具备科研思维和技能,科学决策,促进决策方案的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下设的医政司护理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护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为全国城乡医疗机构制定和组织实施有关护理工作的政策、法规、人员编制、规划、管理条例、工作制度、职责和技术质量标准等;配合教育、人事等部门对护理教育、人事等工作进行管理;并通过 “国家卫生计生委护理中心”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和技术的指导、专业骨干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均有1名厅(局)长分管护理工作。除个别省市外,地(市)以上卫生厅(局)普遍在医政处(科)配备一名护理专干全面负责本地区的护理管理。部分县卫生局也配备了专职护理管理干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护理管理职责和任务是:组织贯彻护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护理技术标准;提出并实施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检查执行情况;组织经验交流;听取护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与中华护理学会各分会互相配合。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县和县以上医院设护理部,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科护士长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护士长是医院病房和其他基层单位(如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ICU等)护理工作的管理者。病房护理管理实行护士长负责制。护士长在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科护士长领导下,负责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工作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加快护理队伍建设。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必须坚持患者第一,满足患者需要。早期识别,建立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护理质量缺陷的发生。缺陷会掩盖质量问题的本质,护理工作应做到 “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人的作用,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自觉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全体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的决策必须以充分数据和真实的信息为基础,护理管理者应采用统计技术分析比较,做出科学管理决策并采取行动。护理人员应对影响质量的因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和反省能力,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有PDCA循环、D×T×A模式、QUACERS模式、以单位为基础的护理质量保证模式和质量管理品管圈活动等。其中PDCA循环是护理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循环反复过程,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每一次PDCA循环都要经过4个阶段8个步骤: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②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③找出主要因素。④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工作计划和活动措施。以上四个步骤属于P阶段。⑤按照制订的计划措施认真执行,为D阶段。⑥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评价实际执行的结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属于C阶段。⑦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指导今后的工作,为A阶段。⑧提出这一循环中存在的问题,让其转入下一循环去解决。此步骤介于两循环之间。是由临床医师、护士以及支持临床医疗服务的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为服务对象制定的标准化诊疗护理工作模式。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的,包括:①前期准备;②制定临床路径;③实施临床路径;④测评与持续改进。JCI是联合委员会国际部的简称,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评估医院质量的权威评审机构。JCI认证是一种医院质量管理和改进的有效方法,属于国际医院质量评审方法。JCI标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是一种统计评估法,通过 “测量”一个过程有多少个缺陷,并系统地分析出怎样消除它们和尽可能地接近 “零缺陷”。六西格玛管理的程序是:辨别核心流程和关键顾客;定义顾客需求;针对顾客需求评估当前行为绩效;辨别优先次序,实施流程改进;扩展整合六西格玛管理系统。指由同一工作现场内、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所组成工作小组,在自我和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主体由患者、工作人员、科室、护理部、医院及院外评审机构构成系统;评价客体由护理项目、护理病历、护士、科室和医院构成系统;评价过程按收集资料─资料与标准比较—做出判断的系统过程实施。常用的评价形式有医院外部评价、上下级评价、同级间评价、自我评价和患者评价。国外采用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能依据护理服务标准提供客观的评价。目前多采用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护理质量评价结果分析的方法很多,根据收集数据的特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常用的方法有评分法、等级法、因素比较法等。护理质量控制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行为,其实质是保持或改变管理对象的某种状态,使其达到管理者预期的目的。护理质量控制工作贯穿在护理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必须针对具体目标,由控制者与控制对象共同参与,按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建立控制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被控制的组织要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反映机构中岗位的职责,使控制工作有利于纠正偏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要反映质量计划所提出的要求。确立质量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要依据质量计划,控制过程中使实际活动与计划目标相一致。管理者在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应着重于计划完成的关键性问题和实现质量计划的主要影响因素上。直接控制原理的指导思想是:合格的人员发生差错最少,并能及时觉察,及时纠正,减少或防止出现偏差。要使所属人员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纠正偏差时,应寻求发展,追求卓越;在制订质量计划和质量标准、控制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使组织和个人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控制的三级结构理论,即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控制,指在活动之前就对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预测,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先就得以控制的方法。前馈控制的纠正措施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控制来实现。其优越性在于面向未来。又称过程控制或环节质量控制,是管理人员对正在进行的各种具体工作方法和过程进行恰当的指导、监督和纠正。同期控制的纠正措施作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过程之中,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对环节质量的控制,这是护士长经常使用的一种控制方法。又称后馈控制或结果质量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产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反馈控制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质量信息的反馈应当做到灵敏、准确、及时,使反馈控制为管理者提供关于计划效果的真实信息,也可通过对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达到增强员工积极性的目的。基础护理管理是发展专科护理的基础和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护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指患者出入院的护理、各种床单位的准备、患者的基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分级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治疗、消毒隔离技术、护理文件书写及各种注射法、导尿法、洗胃法、灌肠法等。主要包括给氧、吸痰、洗胃、止血、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机的使用、心电监护等。包括病室工作制度、门诊护理工作制度、查对制度、全麻术后护理常规、高热护理常规等。(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强化重视基础护理的意识。(2)科学制订各项护理质量标准,成立管理小组,制订和修改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及训练计划和考核措施。
(3)有组织地进行骨干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使护理人员能熟练地掌握基础护理技术,并落实到临床工作中。(4)护理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经常督促检查,严格要求。(5)积极听取患者和医生意见,了解护理人员技术状况,认真分析检查结果,找出薄弱环节,重点进行再指导再检查,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疾病护理技术、专科一般诊疗技术、专科特种诊疗护理技术。(1)根据专科特点组织专科骨干制定本专科科学的技术规范、护理常规,组织护士反复学习。(2)各专科应有的疾病护理常规,根据护理技术的更新不断修改和充实。(4)护理管理者应组织专科技术训练,学习新仪器的使用和抢救技术操作。(5)加强专科精密贵重仪器的保养:定人、定点、定查、定修。1、新技术新业务是指应用于临床的一系列新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法,以及新的医疗护理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等。(2)成立新业务、新技术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负责。(4)管理者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5)院内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专家鉴定通过,方可推广。临床护理教育是指继医学院校教育之后,对从事临床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各类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的统称。包括新护士岗前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继续护理学教育、护理进修生培训等。新护士的岗前培训可帮助新护士尽快转换角色、熟悉环境,有利于新成员严格地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快速投入临床护理工作,成为一名安全的护理工作者。主要内容及安排如下:1、新护士办理报到手续后,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接受岗前培训。2、岗前培训由护理部统一安排,时间一般为1~2周,主要以讲座形式进行。(2)医院规章制度、护理法律与法规、临床护理工作常规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4)护理基础操作技术、复苏与急救等。
4、培训结束后根据培训内容进行理论及操作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临床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护理学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才能适应需要,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显得尤其重要。(4)护理专业理论及临床教学、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综合内容。(7)根据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和临床专业护士。(1)科室制订培训计划,有计划地组织讲课、示教、查房和考核。(2)护理部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按时进行护理理论、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并考核。(3)院内定期组织护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讲座,由本院护理专业骨干或邀请院外专家讲课。护士规范化培训应作整体规划,建立培训档案和考核制度,分层次进行。护理部组成领导小组,对全院规范化培训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毕业后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学教育,目的是使护理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对象是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具有护师及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正在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护理人员。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考评组的指导下,护理部成立继续护理学教育学科组。学科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教学秘书、总护士长。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具体分工如下:护理部负责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实施工作;总护士长负责各片内主管护师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实施工作;护士长负责各病区护师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实施工作。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组织负责全院继续护理学教育项目及其主办单位和学分的申报,制订院继续护理学教育发展计划。教育内容包括:学术会议、讲座、专题讨论、讲习班、调研考察报告、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训、提供教学、学术报告、发表论文、著作等。教育形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和条件制定,一般以短期和业余在职学习为主。进修护士主要来源于下级医院,对护理进修人员的培训应注意:1、进修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并取得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护士执业证书。2、进修生由护理部审核其资格,依据双方具体情况确定进修期限。3、进修生报到后,由护理部集中培训一周,考核后进入病区。4、各病区在进修生报到一周内,根据培训目标、要求和进修生水平制订进修生培训计划。5、各病区指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进修生的带教工作。病区护士长指导、督促进修计划的落实。6、进修生不得随意更改进修专业,不得任意延长或缩短进修时间。进修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7、进修结束后,护士长和带教教师对进修生的政治表现、学习态度、专业水平以及组织纪律等作出鉴定。经护理部审查后,寄给进修生所在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