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AI 赋能医疗:从心血管手术机器人到行业新生态,智慧医疗正重塑健康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人工智能(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日常生活,而在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领域,AI 更是突破技术边界,从辅助工具升级为诊疗核心力量。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图像识别与智能决策能力,AI 正破解疾病诊断、治疗执行、资源分配等医疗痛点,尤其在手术机器人、精准诊疗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医疗行业向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向变革

突破手术极限:AI 驱动全自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亮相

在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的实验室里,一场 “无人操控” 的血管介入手术正在上演 —— 技术人员在手术室外通过语音指令,远程操控室内机械臂,精准完成引导丝推进、导引导管调整、球囊扩张、支架放置等全流程操作。这台由睿心医疗研发的全自动 AI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颠覆了传统手术模式,更让 “AI 赋能医疗” 从概念走向实践。

作为一家 2017 年创立的医疗科技企业,睿心医疗的核心团队实力雄厚:3 位联合创始人均为美国知名大学博士,且拥有多年美国医疗行业从业经验。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 5 轮融资,国投创新、经纬创投、腾讯等知名机构先后入局,为技术研发注入强劲动力。

“传统心血管手术中,医生需穿戴 30 斤重的铅衣,在强辐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不仅体力消耗大,还面临职业健康风险。” 睿心医疗创始人兼 CEO 郑凌霄道出研发初衷,“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机器人替代医生,而是通过‘AI + 机器人’的融合,赋予手术全流程智能能力 —— 术前实现精准筛查与方案规划,术中提供实时导航,让机器人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突破人力操作的精度与耐力极限。”

据睿心医疗联合创始人兼 CTO 马骏介绍,这台机器人实现了 “医生 — 智能系统 — 执行终端” 的三方协同:医生通过自然语言(如语音)下达任务,AI 系统依托算法将指令转化为标准化操作目标,机械臂终端则完成自动化执行。目前,设备已完成样机生产与仿体实验,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开展 AI 自动化动物手术,2027 年有望正式推向临床。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AI + 医疗驶入快车道

AI 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正掀起全球医疗技术革命。在前述手术机器人发布现场,某知名心血管医院专家评价:“睿心医疗的 AI + 手术机器人平台,构建了‘诊断 — 规划 — 执行’的诊疗闭环,能让复杂手术摆脱对医生个体经验的过度依赖。未来,基层医生借助这一平台,也能高质量完成高难度手术,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与资本市场的持续追捧。2024 年 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 84 个 AI 医疗细分领域的应用标准与发展路径,为行业提供规范化框架。政策红利之下,AI + 医疗赛道热度持续攀升。

“AI + 机器人是医疗科技的必然趋势,大模型技术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马骏以行业动态为例,“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开始用大模型训练达芬奇机器人完成腹腔手术,我们团队也在研发自主语言大模型,目标是将医生的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标准化手术任务,最终实现 AI 控制机器人完成自动化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资本的嗅觉同样敏锐。作为睿心医疗的重要投资方,国投创新(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私募股权机构)在医疗赛道已布局近 70 家企业,投资规模约 150 亿元,其中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占比超 40%。“医疗的核心是临床需求,AI 只是工具,但能显著提升产品性能。” 国投创新投资总监马义林分析,“比如影像诊断领域,AI 通过海量样本训练,能解决人工判读效率低、一致性差的问题;随着算力提升、算法迭代,加上政策鼓励与支付端支持,AI 医疗的应用场景会更广泛,行业前景值得期待。”

市场规模激增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乐观预期。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2025 年 2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 AI + 医疗市场规模已达 315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8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58.3%。但高速发展的同时,AI 医疗仍面临多重挑战。

“数据隐私安全、诊断可靠性、从业者接受度、法规伦理,是 AI 医疗绕不开的四大难点。”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指出,医疗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一旦泄露后果严重;AI 诊断的 “黑箱效应”(无法清晰解释决策逻辑)可能影响临床信任;部分医生对 AI 技术存在抵触情绪;而责任归属、审批监管等伦理与法规问题,也需进一步明确。

针对这些挑战,行业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郑凌霄表示,睿心医疗从产品设计阶段就与临床专家深度绑定,确保技术贴合实际需求;同时,产品定价较现有同类设备大幅降低,提升商业落地可行性。

王鹏则从行业层面提出建议:技术上,采用加密技术与严格访问控制保护医疗数据,通过知识图谱与人机协作增强 AI 诊断可信度;人才上,医院需加强 AI 技术培训,帮助医生适应智能工具;伦理与监管上,应尽快制定 AI 医疗伦理准则,明确责任归属,同时建立严格的产品审批机制;对患者而言,需保障其知情权,由患者自主决定是否接受 AI 辅助诊疗。

从一台手术机器人的突破,到整个行业的加速前行,AI 正重新定义医疗的边界。尽管挑战仍在,但随着技术、政策、资本的协同发力,AI + 医疗必将在提升诊疗效率、促进医疗公平、守护大众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智慧动能。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