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体系不断革新的当下,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现代化医疗服务形式,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它以专业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生活照护,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陪而不护”,有效解决了家属陪护精力不足、传统护工专业性欠缺等问题。而当AI技术融入无陪护病房,更是为这一模式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AI助力实时监测,守护患者健康防线
在无陪护病房中,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至关重要。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存在监测不及时、数据记录易出错等问题。AI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免陪照护病房”为例,借助智慧化与信息化建设成果,护士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术前患者生命体征的测量及数据一键上传。而针对术后患者,仅需扫码即可完成患者与监护仪的绑定,实现生命体征的自动实时上传。早期康复患者也可以通过佩戴可穿戴监护设备,在连续监护下安全地进行康复活动。一旦出现异常,AI监护系统会立即推送预警。正如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介绍:“护理团队先后研发智慧辅助决策护理系统、智能心电监护系统,并配备上智能化可穿戴监护设备,解放护士烦琐重复的护理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回到患者身边,给予更有温度的护理服务 。”1
在一些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无陪护病房,AI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这类设备能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运动强度等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数据可实时同步并触发预警,当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会及时向医护人员发出警报,提醒其及时处理。
如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无陪护病房,一位心衰患者在住院期间,借助床头毫米波雷达与智能手表的双重监测,医护人员能比家属更快发现其生命体征异常,第一时间介入处理,有效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这种实时、精准的监测方式,不仅破解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困局,更大大提高了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响应速度,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织就了坚实的“安全网”。2
AI实现智能照护,提升服务精准与效率
AI技术在无陪护病房的照护服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乐于护理AI照护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体系融合,实现语音交互、体征监测、行为识别等功能。护理决策脑能在30秒内生成个性化护理方案,精度超过资深护士15%。同时,其风险控制网能够提前预警压疮风险,风险处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该医院的智慧病房里,85岁的张奶奶通过床旁终端与AI护理助手对话,预约翻身护理,享受到了智能化照护带来的便利 。这种AI驱动的智能照护模式,不仅提高了护理效率,还能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提供更加精准的照护服务。3 此外,一些医院引入了智能护理机器人协助医疗护理员工作。这些机器人可以承担部分重复性、规律性的照护任务,如定时为患者送药、提醒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等。 在北京老年医院老年护理中心,身高1.2米的AI机器人“小宝”也是病房里的得力助手,承担着多项关键任务。它依靠智能引领系统,能快速规划最优路线,像专业的导医一样,准确无误地为老人及家属进行病房导航,日均配送药品等物资多次,配送准确率达到100%,极大的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小宝”还具备丰富的健康宣教知识库,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讲解,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传递给老人,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与自我护理能力。4
AI提供情感陪伴,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住院期间,患者往往会因疾病的困扰、环境的陌生以及与家人分离等因素,产生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AI技术在情感陪伴方面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慰藉。 天津市海河医院在救治一位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结核病孕妇时,利用音色克隆技术、语音驱动口型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患者丈夫、母亲的形象与音色合成“数字陪伴助手”。这个“数字陪伴助手”24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与她实时交流,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心理,增强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据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介绍,患者在有了“数字陪伴助手”后,情绪明显稳定,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5
AI技术与无陪护病房的深度融合,正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覆盖医疗照护全流程。从实时精准的生命体征监测,到规范有序的照护服务,再到温暖贴心的情感陪伴,每一个环节都因AI的赋能而焕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了医疗照护的专业质量与服务效率。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与细节完善,其在无陪护病房中的应用边界将不断拓展,未来前景更显广阔。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期待,在AI的有力助力下,无陪护病房定能突破现有服务局限,为更多患者带来更优质、更高效、更具温度的医疗照护服务,让患者身处医院也能深切感受到家一般的细致关怀与踏实安心。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