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信息化

全国两会开幕,代表、委员热议养老关键词:人才、长护险、适老化、农村养老、智慧养老

发布时间:2022-03-07 来源: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为养老护理员营造成长空间


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居家照料、上门服务、专业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呈日益上升趋势。


建议要扩大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尤其要进一步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教育;


要探索养老护理人才奖励政策,关心支持养老护理员成长,定期组织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比武活动,为他们营造不断成长的空间;


要打开养老护理人员的成长晋升通道,使养老护理成为有体面有尊严的职业,使更多年轻人能走进来、留得住。


(来源:光明日报)


黄晓渝 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完善医疗护理上门服务体系 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可通过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的医疗切入模式提升居家健康保障。


可通过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的医疗切入模式提升居家健康保障;


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专门健康档案,增加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并分层次培养养老医疗护理人才;


将“智能可穿戴远程监测”纳入医保支付,全面启动健康管理新模式。


来源: 每日阳江)

张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教授


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制度标准和管理规范

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城市共49个。但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度及规范性文件有待完善;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场地仍然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政策执行偏差;能力评估标准不一等。

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制度标准和管理规范;

提高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完善不同部门涉老资金政策衔接;

建立税优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建立独立运行长期护理保险信息管理系统。

(来源: 中国网财经)

郑坚江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

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来源:新浪财经)

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建议加快机器人在养老方面的积极作用

面对正在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养老服务在适老化服务、智慧康养、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补齐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推动情感陪护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情感关爱;


打造科技适老平台,营造优待善待老年的良性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来源: 行业快报)


陈保华 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


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提高养老服务人员报酬

“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当前人们普遍不愿到养老服务业就业和社会中普遍不看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把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提升为法律规定,针对有关共性问题用法律规定加以规范和保障,把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体现养老服务待遇的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其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等,从切身利益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来源:时代周报 )

李金波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创新研究院主任


加强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

“目前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实际落地时仍面临多重挑战:由于老人的支付能力、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种种原因,广大老年人群体需要更多时间接受智能技术产品;城乡之间智能产品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也使得适老化改造推进缓慢。”

建议结合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建立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示范区;

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切实营造老年人智能生活有益环境,让老年人实实在在享受智能科技成果福祉、提升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标准、让更多智能产品变得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和应用。


(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雷后兴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委员、丽水市中医院名誉院长


弥补养老机构服务短板,实施标准化服务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我国养老服务虽已迈进了标准化工作,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存在较多问题,如机构人员素质较低、硬件设施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收费不规范。”

建议民政部门牵头,按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和《养老机构膳食服务基本规范》3个行业标准及《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等5项行业标准,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合格认定、等级评定等,实行标准化管理方式,推动养老业全面实施标准化服务;

公开对养老机构实施标准化服务信息;

加强养老从业人员培养和培训;

将政府举办的普惠性养老机构列入规划,解决全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日益突出的问题;同时扶持普惠性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养老业的发展。


(来源:钱江晚报)


金李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


建议加大在农村养老人群补贴

“农业、工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本。如今,农村现状己引起了国家重视。”70、80后农民,为国家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倾尽全力供养孩子读书工作,响应计划生育国策使得他们往往更加孤单,难以实现养儿防老。

建议国家加大给予在农村养老人群的补贴,提供经济激励,鼓励养老分流,减少城市公共资源负担;


借助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田园康养、旅游度假康养等服务,开发一个庞大的乡村养老银发经济圈;


鼓励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利用在打工期间所学,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特别是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科技种田,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做好农村产业扶贫。


(来源: 贝壳财经)


谢文敏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建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

考虑到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化专业水平不高。总体上与政策要求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社区开展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为辖区内特殊老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符合需求的养老服务;


应加强服务监管,建设全国养老护理员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


对养老企业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减轻老年人负担。


(来源: 澎湃新闻)


孟丽红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
“养老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产品种类和内容相对匮乏”三大问题。

建议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


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


(来源:华夏医界)


袁亚非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


统一养老大数据标准 推进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养老大数据建设是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养老大数据应是民政、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的数据集合。数据的不统一既会导致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共享不畅、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也给数据的采集、应用、监管等带来不便。

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同时考虑用户信息数据安全性、私密性等,对平台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统筹协调民政、公安、街道、社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各方跨部门信息整合,加快养老大数据建设步伐。


加强智慧养老特别是家庭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建设,对于居家智慧养老的设备配置标准和产品功能、参数、资质及硬件种类搭配等要求,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养老需求和购买标准等不同情况,分类精准制定规范、动态调整。


要逐步推行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目录,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家庭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分类制定不同的服务套餐标准,尤其要细化、强化核心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真正提升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力。


(来源:证券时报网)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