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个体层面而言,健康行为会对患者转归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烟草使用情况、酒精摄入情况、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等。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知识影响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又进一步影响个体健康生活质量[1]。
健康行为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既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抽烟、过量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等对个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是单独列出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引导合理膳食、开展控烟限酒、促进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
我们只以“健康行为”为主题词在知网上进行粗略检索,可以得到下列结果(发文数量趋势、主要主题分布、次要主题分布、文献类型分布、文献来源分布、基金分布)。
从基金分布以国自然和国社科的占比最多也可以看出,围绕健康行为的研究目前是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趋势。
发文数量趋势
次要主题分布
为个人、群体采取的改善应对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为及决定条件、相关因素和结果,包括社会变化、政策发展和实施等。
已有不少理论模型可解释健康行为如何发生、改变、发展[5-7],如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等。基于这些行为理论,国内外学者们也已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健康行为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复杂性,单纯的线性关系不足以支撑我们想要探究的现象和科学问题。在真实世界研究逐渐成为临床医疗科研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了解自然情景下个体的行为状态[8]、从生命历程角度评估健康行为的远期结果[9]、进一步探究健康行为改变的机制和发展模式将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也是一大挑战。
既往研究报告了许多改变健康行为的干预措施,但这些干预措施通常只对有针对性的健康行为产生较小的影响。这意味着,越系统的研究方案越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大量综述研究中指出,可能存在影响干预措施效果的潜在调节因素。然而,现有的Meta分析中很少发现可靠的干预效果调节因子。对此一个积极的解释是,在不同群体、环境等条件中改变身体活动和其他健康行为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而继续寻求干预效果的潜在调节因素,将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理解,并有助于行为改变科学的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四个潜在的调节因素是:理论的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干预方式、以及干预剂量/类型。
欢迎补充……
[1] 程兆辉,贺知菲,许小兰等.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08).
[2] 刘梦如,梁发存,尹艳茹等.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的潜在剖面分析及与健康行为差异比较[J].军事护理,2023,40(04).
[3] 林萍.健康概念与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6).
[4] 闫瑞红,刘蓉,张澜.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5(2):94-97.
[5]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4):122-127[2023-11-20].DOI:10.3969/j.issn.1001-4918.2005.04.023.
[6] 曹佃省,谢光荣.从行为意向到健康行为—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6).
[7] 黄梦洁,王文静,孙小楠等.健康行为改变的多理论模型综述[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18).
[8] 姚林,徐岚,潘习等.老年人健康行为生态瞬时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0).
[9] Short E S ,Mollborn S .Social determinants and health behaviors: conceptual frames and empirical advances[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15,5.
[10] 曾国华,王万里,秦雪征.健康行为干预理论与机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1,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