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原因,医院为什么不愿意打通“信息孤岛”呢?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医院信息系统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各个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各自开发。如常见的医院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率地访问检验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系统。造成的结果是,病人自然信息在医院信息系统录入了,在这些设备相关的系统中需要重新录入一遍。医院信息系统中一般没有专业的财务系统,而财务系统有大量的数据是可以从收费系统中共享,但收费系统使用了一个系统供应商的产品,而财务系统又使用了其他软件供应商的产品,造成了本来可以共享的数据,要从收费系统中打印出一份报表,再录入财务系统等等。所以现状是各建各的系统,各有各的特点,而缺乏统一的整体上的设计,或者顶层设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国内没有一个大的软件企业对医院信息系统做这样的研究、卫生管理部门没有出台通用的标准和医院没有对信息系统做整体筹划等,但根本上说这都是系统缺乏顶层设计造成的,这是产生信息孤岛的首要原因。
其次,信息孤岛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医学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
不同的系统使用相同内容的数据,由于表现形式不一,或采用的标准不同,无法直接连接。统一信息标准,提高信息的互通性,必须尽可能地采用标准信息。不提倡医院自行设计一套标准体系,因为从长远来看,医院信息化发展最终将朝向区域信息系统方向发展。不同的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保险、银行等部门之间都要实现信息共享。自制的标准只会导致自我封闭,不利于医院的发展。医院可以直接按照国际或国家标准,或以国家标准为蓝本,做适当的修改,制定适应本医院的标准。例如。当前我国医院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9或ICD-10。除了卫生信息标准外,还得进行数据编码标准化,以利于数据的输入、传输、共享等;信息系统建设与评估要以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修订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基本标准,制定不同的系统的接口标准,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标准化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医院全体员工加强信息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其信息标准意识。也有些机构对一些国外的技术标准如卫生信息交换标准,医学数字化影像通信标准等进行了研究。但这项工作没有大范围推广,需要对这些国外的标准进行大力研究,以提出适用于我国实际的相关国家标准。
最后,信息化方面投入不足由于信息基础建设投入较大,效益不能直接计算。
所以在医院的发展上总是把信息建设的投入推后,造成的结果是医院信息化方面普遍投入不足。医疗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预算也不多。而从事医院信息开发的企业由于投资大,收益慢,大型企业做的也不多,所以医院信息建设整体上都处于投入不足的境地。这是医疗行业信息化人才贫乏、信息孤岛随处可见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还有如缺乏信息整合意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二、如何消除信息孤岛,不仅仅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或技术上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家医院的事,要把它看作事关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一件大事,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软件开发商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我们认为解决医院的“信息孤岛”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尽快制定医疗信息标准医院信息的标准化工作。
主要包括:业务标准,如处方标准、手术报告标准、化验报告标准等;医疗术语及编码标准,如药品名称与编码标准、医疗服务项目编码及标准等;数据传输与交换标准等。目前采用的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有两个,即卫生信息交换标准、医学数字化影像通信标准。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是一个专门规范医疗机构用于临床信息、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交换的标准,医学数字化影像通信标准是规范医学影像及其相关信息的交换的一种标准,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与影像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等系统的集成。而医用信息系统集成的目标是促进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为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互联提供集成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框架。医用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全球性的提升医院信息系统集成水平的机会。用标准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信息孤岛才能消除。
2. 信息整合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一定组织的领导下,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对用户来说,提供透明服务;从系统视角看,就是要解决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矛盾,解决系统之间的交换、互操作和共享;从数据和信息角度来认识,信息整合不仅因为数据和信息分布于不同的系统,而且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格式、不同的语义,信息整合就是要解决数据信息一致性和信息语义问题;从信息流动动态地来考虑信息整合,是要实现信息流(服务流)准确、迅速流动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信息维护管理角度,是要解决信息海量性、动态性、分布性等与信息管理的集中性和便捷性的矛盾。总之,信息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分布式环境中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正确的用户。积极利用其他行业信息整合的经验。对医疗信息进行整合,无疑可以减少信息孤岛。
3. 应用集成: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应用平台。
将截然不同的、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应用软件和系统有机地集成到一个无缝的、并列的、易于访问的单一系统中,并使它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应用集成由数据库、业务逻辑以及用户界面三个层次组成。它是一个面向用户的应用技术。企业级集成主要有几个方式:文件传输,让每个应用都生成共享数据的文件供其他应用消费,同时也消费其他应用生成的文件;共享数据库,让每个应用都将要共享的数据存储到一个通用的数据库中;远程过程调用,让每个应用暴露一些过程(函数)供远程调用,其他应用可以远程调用这些过程来执行行为和转换数据;消息系统,让每个应用都连接到一个通用的消息系统,通过消息来转换数据和调用行为。对医院的各类系统,应用集成的思路来开发和改造,有利于信息孤岛的消除。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也更应该与时俱进,这势必使得医院走信息化的道路。医院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医院在走信息化这条路的建设成本加大,这就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进行必要的整顿和改善。力求减少进而杜绝医院的信息孤岛现象,以便更好地管理医院,达到医院信息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只有通过改进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消除信息孤岛,才能实现重要的医学信息可以在系统之间、科室之间无缝穿梭,在任意需要的地方都随时获得。
三、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是现代化医院运行必备的基础技术环境,以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效率、辅助财务核算为主要目的。信息在系统之间不能交换,即医院信息系统的“单机版”。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系统主要有住院管理、门诊计价及收费发药系统等。
第二阶段为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检验信息系统、麻醉与监护系统、电子病历的兴起,信息化应用逐步扩展到临床医疗活动中。临床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实现以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及综合利用,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技科室的医疗工作提供服务。
第三阶段是区域医疗信息化阶段。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和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开始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跨医院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远距离交换医疗信息,使医疗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医院之内,而是超越实际地域限制,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医疗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目前,国际上医疗技术较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化正逐渐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有些已取得一定成效。近几年,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工作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不少医院开始探索和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北大医信和北大人民医院用了三年完成了集成平台的搭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建设了临床数据中心。借助这套系统,所有临床和管理的数据都被打通,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辅助应用,比如糖尿病临床决策的辅助支持,医院感染系统,患者就诊全流程的回顾,还有医院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等。据北大医信首席执行官陈中阳介绍,该系统目前已在20家大型的三甲医院上线。然而,由于全国地区差异性大,各地医院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县乡医院里,信息化水平大多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从患者就医信息整合的角度来看,在形式上,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患者信息是散布于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呈现出离散和碎片化的形态,多有重复、冗余,缺乏连贯和统一性。而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患者信息却是完整的、集成的,电子病历系统并不只是静态的病案本身,而是动态的、智能的信息源。在内容上,电子病历对病人信息与以管理为主的信息系统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电子病历强调病人信息的原始性和完整性。比如:以统计和检索为目的的病案首页管理,对病人的诊断只要录入保存国际疾病分类码即可,而从电子病历的角度则必须要完整地保留医生的诊断描述,诊断描述与国际疾病分类码不能相互取代。再比如:以划价收费为目的的医嘱管理,只要按照价表项目标准录入和保存医嘱项目,要求医嘱必须是按价表“规范”的,而从电子病历的角度看医嘱则可以是自由的,不受价表约束的。
临床信息系统相对于医院信息系统而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医院信息系统是以处理人、财、物等信息为主的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是以处理临床信息为主的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面向医院管理的,是以医院的人、财、物为中心,以重复性的事务处理为基本管理单元,以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效益为目的。而临床信息系统是面向临床医疗管理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基于医学知识的医疗过程处理为基本管理单元,以医院的医务人员为服务对象,以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最大效益为目的。
临床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像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临床信息系统范围。
基于临床信息系统的特性,电子病历毋庸置疑地成为其中的核心。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的医疗提供信息服务,其各项功能都是建立在对病人的病历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它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等自然信息,病人的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流行情况,病人在医院所接受的各种检查记录,医师为病人所做的各种治疗记录,对病人的护理记录等。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生态链,列出了6个信息主体,即居民个人、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医疗健康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和IT设施开发商。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共变和协同适应的关系。撇开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医院、医生、患者之间就是典型的“三体问题”。此时需要充分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最终追求医疗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信息收益最大化。一般的信息生态链管理的关键点,不是对信息本身和信息主体的管理,而是对信息流、行为、关系和过程的管理,是对一个动态的系统从早期的成型到在不断调整中逐渐壮大过程的管理。所以,对于医疗信息生态环境的调整,不会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调整演化的过程。实现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后,首先是政府能获得更完整的统计数据,开发商获得了合同,居民个人能看到自己的健康档案,医生在科研上能出更多成果,同时也方便了医生直接给个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最后才是医疗服务机构。
在这里面,信息生态链管理的核心是信息产权管理,其核心目标是解决医疗信息生态中各方分享数据的“动力”问题。
四、医疗大数据分析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商业模式创新?
我们认为,大数据分析可以给医疗服务行业带来如下六大新的商业模式:
其一,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集。
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集,并进行高级分析,将提高医疗支付方、医疗服务提供方和医药企业的决策能力。比如,对医药企业来说,他们不仅可以生产出具有更佳疗效的药品,而且能保证药品适销对路。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集的市场刚刚开始发展,扩张的速度将取决于医疗保健行业完成电子病历和循证医学发展的速度。
其二,医生与患者的网络社区。
另一个潜在的大数据启动的商业模型是网络平台和大数据,这些平台已经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比如PatientsLikeMe.com网站,病人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分享治疗经验;Sermo.com网站,医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分享医疗见解;Participatorymedicine.org网站,这家非营利性组织运营的网站鼓励病人积极进行治疗。这些平台可以成为宝贵的数据来源。例如,Sermo.com向医药公司收费,允许他们访问会员信息和网上互动信息。
其三,网络公共卫生监测。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改善公众健康监控。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响应。这将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医疗索赔支出减少,传染病感染率降低,卫生部门可以更快地检测出新的传染病和疫情。通过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将大幅提高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同时也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这类服务已经出现了,比如百度的疾病预测,就是与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合作的大数据产品。它精准展现和预测全国传染病态势,包括流感、肝炎、肺结核等,能够对全国每一个省份以及大多数地级市和区县的活跃度、趋势图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同时还能智能化地列出某一疾病的整体指数、城市指数前十名和搜索医院前十名等信息。
其四,基于个人全基因信息的健康管理。
随着全基因测序的成本以超越摩尔指数的速率下降,未来的个人全基因测序将加速普及,成为如同验血一样方便的服务。由于全基因数据是一个人的生命密码,在个人完整生命数据集中处于核心底层的重要位置。未来的健康分析、医学诊断、科研发现,都要依赖个人全基因数据。因此,个人全基因测序与数据分析市场将加速发展和成熟。
其五,超大规模协作医疗。
教育领域的MOOC(超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的思路,将进一步延伸到医疗领域。《颠覆医疗》作者埃里克·托普在其新书中,提出了医疗领域的MOOM,本质上是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协同医学研究的综合称谓。尤其在远程疑难重症会诊、下一代分级诊疗领域,将涌现出新的商业机遇。这里的模式关键是标准化与可复制性的建立,充分体现医疗领域服务与研究的众包价值。
目前,我国的丁香诊所已经出现了该模式的雏形。丁香诊所与药店合作,将传统医疗机构中的药房管理从机构运营中分离了出去;门诊的基础检验措施,如心电、生化检测等,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如杭州迪安)深度合作,将检查也分离了出去。“我是医生,我只知道怎么看病,如何管理药房、物流、存储、配送、购买,有比我更专业的人。”丁香园首席执行官李天天说。
其六,新型私人医生。
科技推动医疗走向小型化、无创化、数据智能化。越来越小型化的随身医疗检测设备,将成为众多创新公司追逐的目标。私人医生上门服务(“Uber医生”)的“随身工具箱”,将成为技术与产品的竞争高地!它将大大增强私人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半径。结合云端智能辅助、团队式协同、数字健康档案的下一代私人医生,将给医疗服务模式带来创新和新患者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