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化

医院信息科“保命”手册:3 张表、2 句话、1 个原则......

发布时间:2025-04-26 来源:智医信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信息科,在医院不仅要知道如何保命,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如何滋润的生活下去?

信息科的生存现状

在医院的日常运转中,信息科这个角色常常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系统又卡了!你们信息科是干什么吃的?""这个功能明天必须上线,院长都拍桌子了!""上次提的需求怎么还没动静?是不是觉得我们科室好欺负?"…… 这些话语如同利箭,日复一日地刺痛着信息科的心。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信息科则像是被围困的守城卫士。城外,临床科室的 "炮火" 不断袭来,各种紧急需求和抱怨铺天盖地;城内,院领导的 "督战令" 压得人喘不过气,要求功能尽快上线、系统稳定运行;后方,厂商的 "断粮威胁" 也时有发生,技术支持不到位、费用催促紧。更让人头疼的是,技术人员永远不够用,预算也总是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科深知,单靠技术能力是无法应对四面八方的 "甩锅" 的。系统卡了怪信息科,功能不好用怪信息科,甚至连打印机没纸这种琐事,也能被甩到信息科头上。这些 "锅" 就像暴雨中的冰雹,随时可能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但真正的行业老手都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位置上,写代码的能力只能保你不死,真正能让你活得滋润的,是拥有一套自己的 "金钟罩铁布衫"。今天要分享的这套 "3 张表、2 句话、1 个原则" 的防御体系,就是信息科的保命秘籍,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医院信息化环境中站稳脚跟,避免成为 "背锅侠"。



第一部分

为什么信息科需要“防御体系”


医院信息化的“两高一低“症状”


医院信息化建设就像一个身患 "两高一低" 的病人,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

首先是需求高血压。医院各科室的需求如同血压计的水银柱一样蹭蹭往上涨。今天要建设互联网医院,明天要引入 AI 辅助诊断,后天又要开展大数据分析。各种新需求层出不穷,信息科常常应接不暇。

其次是系统高血糖。医院的信息系统繁多,HIS、LIS、PACS、EMR等就像血液中的糖分,单个系统运行尚可,但一旦多个系统集成在一起,问题就接踵而至。数据不互通、接口不稳定、流程不顺畅,使得整个系统变得黏糊糊的,难以理清。

最后是容错低血脂。医院信息系统对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小毛病,就如同血管堵塞一样,轻则导致门诊排长队,重则影响手术等关键业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科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科就像医院的 "全科医生",不仅要为这个 "两高一低患者" 开药方,解决各种信息化问题,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系统崩溃等紧急情况,同时还要面对各科室的质疑:"怎么越治问题越多?"

 "背锅" 的四大门派  

医院里的 "锅" 并不是随意甩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门派和套路。

首先是临床派,其特点是 "手比脑子快"。当出现系统问题时,他们往往不先思考自身原因,而是直接将责任推给信息科。比如,自己输错三次密码导致账号被锁,第一反应就是 "你们系统又坏了"。

其次是领导派,其绝招是 "我觉得"。领导们往往凭借主观判断,认为某个功能很简单,要求信息科明天就上线,完全不顾及实际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第三是厂商派,其必杀技是 "这个需求要加钱"。一旦出现问题,厂商总是将责任推到医院的服务器等硬件设施上,声称自己的代码绝对没问题,而任何新的需求都要求额外付费。

最后是患者派,他们擅长 "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挂号排队时间稍长,患者就会抱怨医院的电脑系统垃圾,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信息科。

这些门派的高手们每天都在变着法子给信息科送 "锅",久而久之,信息科就成了 "锅王",背负着各种不合理的指责和压力。

 防御的真谛 

需要明确的是,这套防御体系并不是教信息科如何踢皮球,推卸责任。信息科的人向来脚踏实地,追求的是:该信息科承担的工作绝不推脱,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不该信息科背的锅坚决不背,明确职责范围,避免无端指责。能够完成的工作要清晰说明完成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对于无法完成的工作,要详细讲清楚原因,让各方理解。

说到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该负责的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合理、高效的工作环境。



第二部分

3张表-用数据武装到牙齿

 需求优先级评估表(给需求装上 "CT 机")

需求优先级评估表就像一台给需求做全面体检的 CT 机,对每个需求都要进行细致的评估。

看身份(需求来源)院长批示的需求如同 "圣旨",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必须全力保障。科室申请的需求类似于 "联名上书",需要引起重视,认真对待。信息科自身规划的需求则是 "自留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源情况量力而行。

查急症(紧急程度)影响诊疗的需求如同 "心梗",必须立即处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影响管理的需求类似于 "高血压",需要按时解决,以确保医院管理的正常运转。影响体验的需求则像 "慢性咽炎",虽然不紧急,但也需要排队安排,逐步优化。

做B超(实施难度)接口开发如同 "开胸手术",技术难度大,需要组织专家会诊,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流程改造类似于 "骨科手术",需要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和调整,如同打石膏静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心呵护。简单配置则是 "门诊小手术",相对简单,可以随到随做,快速完成。

验血(资源需求)人力方面,需要明确完成该需求需要多少程序员,以及预计需要多少天。预算方面,要清楚该需求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走何种审批流程。时间方面,要考虑需要停用哪些系统,以及停用时间的长短。

看预后(预期收益)患者获益方面,要评估该需求能否减少患者排队时间,能否减少患者抽血次数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管理提升方面,要考虑能否节省纸张、减少工作人员跑腿等,提高医院管理效率。评级需要方面,要明确该需求能否为医院的信息化评级加分,以及加多少分。

通过这套评估体系,可以将以往 "谁声音大谁优先" 的混乱局面转变为 "谁更需要谁优先" 的科学决策,使需求管理更加合理、有序。

  系统故障记录表(给问题建 "病历本")

系统故障记录表是信息科的 "病历本",对每个故障都要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主诉(故障现象):清晰记录系统是卡顿、报错还是直接死机等具体现象,为后续排查提供方向。

现病史(发生过程) :详细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发现的方式等,例如是用户操作时偶然发现,还是系统定期检测时发现。

体格检查(影响范围):明确故障影响的范围,是整个门诊系统瘫痪,还是仅某个科室无法正常使用,以便评估故障的严重程度。

初步诊断(原因分析):根据现有信息,初步判断故障的原因,是网络问题、服务器问题还是操作问题等。

治疗方案(处理过程):详细记录处理故障的过程,如是否进行了重启、回滚或更换设备等操作,以及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效果。

出院小结(解决方案):记录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是由哪位技术人员处理的,为今后类似故障的处理提供参考。

出院医嘱(预防措施):提出预防类似故障再次发生的措施,如是否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优化网络配置等。

并且,这个 "病历本" 一定要让相关科室签字确认,避免事后出现责任推诿的情况。

  项目进度跟踪表(给项目装 "GPS")

重要项目就像长途运输,没有 GPS 容易迷失方向。项目进度跟踪表就如同项目的 "GPS",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

途径点(里程碑) :明确项目的关键里程碑,如需求确认完成、开发完成、测试完成等,为项目进度提供明确的节点。

当前位置(完成情况) :实时记录项目的完成情况,如已完成 50%,或者目前卡在哪个环节,让各方清楚了解项目进展。

路况(问题障碍) :及时记录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如厂商拖进度、科室不配合等,以便及时协调解决。

责任司机(责任方) :明确每个阶段的责任方,这段路该谁负责,下段路该谁接棒,避免责任不清导致的工作延误。

天气预报(风险预警) :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如政策风险可能导致项目方向调整,资源冲突可能影响项目进度等,以便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每周将这个 "导航图" 群发给相关方,让各方随时了解项目进展,保准没人再问你 "到哪了",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第三部分

2句话——沟通的“太极拳”

  "已记录,需上会讨论"(化骨绵掌)

这句沟通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

接招(确认接收):首先确认收到对方的需求或问题,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了,例如 "您的话我记下了,放心"。

卸力(缓冲时间):通过说明需要上会讨论,为自己争取一定的处理时间,避免仓促决策。

转圈(集体决策):强调这不是个人能够单独决定的事情,需要集体讨论,将决策责任分散到集体中。

立规(流程正义):强调按照既定的流程办事,让对方理解并接受这一规则。

但使用这招时也要注意记录下来的事情一定要真正记录在案,不能敷衍了事,否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说上会讨论就一定要安排上会,不能一拖再拖,否则会引发新的矛盾。

会后要及时给对方反馈,无论是通过正式的会议纪要还是口头告知,都不能让事情石沉大海,否则会影响信息科的信誉。

  "根据系统提示显示……"(乾坤大挪移)

这句沟通话术的妙用在于:

移花接木 :将沟通的重点从 "我觉得" 转变为 "系统显示",以客观的数据为基础,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借力打力 :利用系统提示信息代替无休止的口水争辩,让信息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以退为进 :先承认系统所显示的事实,然后再深入分析原因,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隔山打牛 :通过让数据说话,比自己亲自辩解更有力量,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关键点在于系统提示要像老中医号脉一样迅速而精准,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所在。解释问题要像翻译官一样将复杂的技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话,让各方都能理解。



第四部分

1个原则——红绿灯管理法(交通指挥术)

 绿灯行(救命通道)

患者安全受威胁的情况,如手术室系统突然宕机,必须立即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院长直接下令的紧急任务,如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需要在明天上线的功能,要全力保障完成。

常规维护工作,如每月一次的数据库备份,这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工作,必须按时进行。

 黄灯等(排队通道)

科室提出的优化需求,如在报表中多加一个筛选条件,这类需求可以排队等待,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处理。

跨系统改造项目,如将 HIS 数据同步到科研平台,需要协调多个系统和部门,工作量较大,可以安排在相对合适的时间进行。

资源紧张的项目,如预算不够需要分期完成的项目,要根据资源情况合理规划,逐步推进。

  红灯停(禁行区)

违法违规的操作,如试图绕过医保规则进行某些操作,这种行为坚决不能允许,必须立即制止。

天方夜谭式的需求,如要求开发一个能预测新冠的 AI 系统,在当前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要及时向提出方说明情况。

任性无理的要求,如某主任非要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系统登录界面,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要果断拒绝。

在运用红绿灯管理法时要注意,红绿灯规则要进行公示,让所有相关人员都清楚了解,不能朝令夕改,确保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解释原因要专业,当拒绝某些需求或项目时,要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解释,让对方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

对于红灯项目,要给出合理的替代方案,不能仅仅是一停了之,要尽可能地提供其他可行的解决思路或建议,以满足对方的实际需求。



第五部分

体系落地的三大支柱

  制度支柱(打好地基)

将这 3 张表、2 句话、1个原则等方法和流程写入信息科的工作制度中,作为科室的 "宪法",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

向院领导申请支持,获得一把 "尚方宝剑",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布这些制度,增强其执行力和约束力。

定期进行 "执法检查",查看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不力的情况要及时纠正,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制度。

  能力支柱(练好内功)

数据分析能力要像老会计打算盘一样熟练,能够快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沟通协调能力要像外交官谈判一样艺术,能够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利益和需求。

文档管理能力要像图书馆归档一样规范,确保所有的文档资料齐全、准确、易于查找,为工作的追溯和改进提供依据。

  文化支柱(凝聚共识)

培养 "用数据说话" 的科室文化,让数据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减少主观臆断和无谓的争论。

建立 "互相理解" 的跨部门机制,通过加强沟通与协作,增进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形成 "预防为主" 的团队意识,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预防,通过提前规划和风险评估,减少问题的发生。

  结语:从 "背锅侠" 到 "控场王"

当信息科熟练掌握并运用这套 "甩锅防御体系",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各种 "甩锅",而是升级为 "控场大师"

此时,会发现工作变得如同有了导航仪,方向明确,不再手忙脚乱;资源也像有了调度中心,能够合理分配,不再捉襟见肘;信息科的地位如同有了金字招牌,在医院中的作用得到充分认可,不再人微言轻;威信也像有了扩音器,说的话能够得到重视,不再说了没人听。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医院信息科不能再仅仅充当 "救火队",而应该成长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 "参谋部",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套 "3 张表、2 句话、1 个原则" 的体系,就是信息科转型升级的 "武功秘籍",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医院信息化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送各位信息科一句话:最好的防守,是让 "锅" 根本甩不过来;最高的境界,是让大家都舍不得让你 "背锅"。愿每一位信息科人都能在这场医院信息化的征程中,运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上一篇:无 下一篇:大模型临床应用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