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护理信息化

我国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讲述天使故事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进入21世纪,中医护理信息化实践形式日益丰富,应用范围日渐宽广,为我国护理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中国特色。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相继成熟,为中医护理信息化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中医护理实践内涵,优化中医护理就医体验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新兴信息技术在中医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本文从政策、技术、科研等角度综述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现状,梳理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中医护理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医护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国家、地方政策支撑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从顶层设计出发,将中医护理信息化纳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平台建设、数据应用、“互联网+”服务等方面为中医护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导。进入十四五,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先继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建设要求,从国家政策层面为中医护理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方政府则以实际效能为导向,结合当地中医护理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长沙等地启动信息化工作规范研究,尝试利用指标量化达标、研究经费倾斜等推动中医护理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是中医护理信息化过程中难度较高的内容,浙江省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医联体内各单位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北京、天津、江苏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省市,更是为全国范围内推行护理信息化开展了有益探索。

1.2 新兴技术驱动    新兴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是当前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外驱力。云计算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其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取用、统计、管理和贮存信息。基于云计算构建中医区域临床路径变化知识管理系统可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移动互联网则使中医护理服务更为高效便捷,郭元等学者通过社群、自媒体等方式建立与患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渠道,有效改善患者院后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护理领域落地应用逐渐增多。李迪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辅助辨证工具,增强了临床护士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辨证的准确性。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经物联网设计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及中医移动护理系统显著提升中医护理工作效率,压疮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则提高了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率。当前,信息技术对护理事业的影响日趋明显,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也加速了我国健康领域内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为推进中医护理职能转变、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3 科研方法优化    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中医护理信息化遍布在临床、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对提高护理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据挖掘开展中医护理循证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张则润等学者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法,从古籍及现有文献中探寻有效应对头痛、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等疾病的中医护理措施。在护理教育中,借助在线会议构建混合式教学方案,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继续教育需求。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运用则在丰富学生感观认识的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实训中形式主义与单调枯燥现象的发生。在护理管理领域中,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构建管理模式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王泳等基于临床中医移动护理系统,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探讨了提升护理管理精细化、标准化水平的新路径。此外,俞梅等学者利用对照研究发现基于微信的中医护理技术延续护理在出院病人症状改善中有较好效果。可见,科研的开展在推动中医护理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反哺护理科研自身的创新,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中医护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人才短缺    人才是推动建设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新兴信息技术与中医护理深度融合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之下,中医护理信息化人才需求剧增。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尚无院校开办护理信息学专业,只有少数护理院校开设“护理信息学”类课程,且课程设置多为选修课,内容以文献检索方法、医学统计学及SPSS等相关软件的使用为主。可见,当前中医护理教育中护理信息学教学内容尚未共识,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学生学习效果仍待提高。此外,中医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医药信息化工作比例有待提升。1项针对湖北省91所公立中医院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调查数据显示,中医院信息化人才仅占医院职工总数的0.81%,配备严重不足。通过对2010-2016年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对比发现,虽然高校极力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但其效果仍旧不佳。可见,当前中医护理信息化人才供不应求,大力培养中医护理信息化交叉学科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2.2 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缺失    任何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法律条文的约束与行业条例的规范。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伴随隐私泄露、信息污染、虚假信息泛滥等带来的安全隐患,护理行业中尤其如此。目前,中医护理信息化的建设多依赖于现行法规中的零散条文,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文件,政府监管、行业监查、社会监督等多方监督主体的责任尚未明确。中医护理信息化立法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隐私保护,也事关护士的权益维护及医疗伦理、科技发展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单一的通知或指导意见无法实现中医护理信息化过程中护患权益保护的法律价值和社会稳定的法治价值。

3 对中医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3.1 推动护理信息学教育体系建设    当前,中医护理信息化人才的不足, 其根本在于缺乏规范的培养梯度。以美国马里兰大学、犹他大学为例,其护理信息学硕士培养方案以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护理信息学实践、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专业课程为主,辅以循证实践、护理研究设计、统计学等。培养体系相对完善、课程结构更加成熟,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较于国内护理信息化教育而言更切合实际需求。因此,我国应着力建设有层次、成体系的护理信息学课程。其中本科阶段着重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护理信息化实践的基本技能;研究生阶段则以理论探讨和提升实践管理能力为导向,开设高级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护理信息化管理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提升临床护理信息系统过程管理能力。

3.2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及补充性标准    中医护理信息化的建设涉及多方合作,人员复杂。为更好地保障护患双方的医疗及信息安全,维护多方权益,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项政策法规,明晰护患之间、医疗机构之间以及第三方技术平台与企业公司间的责任划分,确定健康数据的隐私范围及使用条件,制定护理过程中信息泄露的处罚与整改方案, 从而有效保障各方权益,促进中医护理信息化法制化发展。此外,标准的制订也可作为法律保障的重要补充。从中医护理实践特点出发,构建各层级标准,规范中医护理信息化实践中数据采集与利用行为, 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中医护理领域的实践尺度。

3.3 以中医特色驱动中医护理信息化事业    中医护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医特色的挖掘与创新,中医护理秉承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经现代护理人员进一步传承发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整体观念强调事物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这提示在开展中医护理信息化过程中,应加强数据的整合治理,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湖等数字基础设施,统合零散信息源。辨证施护强调抓住症状的本质,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提示在中医护理信息化的发展中,需要对中医诊疗过程进行深入挖掘与适配,开展中医护理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等工作。通过中医护理特色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中医护理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发展,提高中医护理质量和效率,为人民健康和医疗保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

4 结论

我国中医护理信息化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要汲取本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及他国护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中医特色优势,创新规范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信息化。这是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助力“互联网+中医药”、“互联网+护理”的有力途径,更是我国中医护理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