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观点

对话罗森博特王豫:创新引领,骨科机器人商业化实践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骨未来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年来,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一大热点。

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临床价值,并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一家企业面前的课题。

在2025年4月24日举办的首届全球骨科大会上,骨未来通过专访罗森博特CEO王豫,深入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概念走向市场的关键路径。


微信图片_20250430092803.png


# 技术赋能:打造骨科机器人的差异化名片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商业化实践,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凭借卓越的研发实力,罗森博特荣获2025全球骨科技术创新奖,彰显了其在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上的卓越实力。

微信图片_20250430092806.png

作为全球首创可用于复杂骨折复位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罗森博特自主研发的罗森万相®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堪称创新的典范能够实现骨盆、长骨等复杂骨折的高精度、微创治疗,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获益。

王豫表示,持续的研发投入是罗森博特的核心战略。产品迭代优化从未停步,目前公司在核心部件国产替代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并进入注册阶段,旨在打破对西方供应链的依赖,确保技术自主可控。

与此同时,罗森博特还计划推出更加智能的软件算法升级产品,进一步提升技术竞争力,为临床应用注入更多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王豫特别强调,技术创新不仅是商业化成功的基石,更是应对行业同质化和价格战的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罗森博特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打造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在导航方面,其采用实时三维导航技术,利用术前CT数据构建骨块三维模型,融合术中影像实时捕获技术,精确获取骨块位置和三维形态,实现精确定位,并通过实时光学追踪技术,持续跟踪骨块位置变化,达到“ 术中透视”。

  • 在复位方面,基于解剖学的算法、专家经验知识库、骨折特征识别等技术,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的复位规划。

  • 在机械臂控制方面,采用融合力和位置双控策略的技术,可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闭合复位,在承受较大负载时仍能匀速且精准地调整位置,确保安全高效地完成复杂骨折复位操作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临床应用成效。截至目前,该机器人已在全国18个省市、31家三甲医院落地,成功完成400余例手术。数据显示,闭合复位成功率达到100%,优良率高达95%,而出血量仅为传统手术的十分之一。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技术落地的实力,也为罗森博特的商业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 商业化落地:从创新到转化实践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临床价值并实现市场落地。

罗森博特当前正将商业化作为核心战略,致力于将技术优势从实验室推向更广阔的医疗场景。

王豫表示,商业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更是让患者切实获益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市场化推广,创新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临床需求,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为此,罗森博特采取了多项具体举措,全方位推进商业化落地。首先,公司积极在更多医院推广试用,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建立示范性应用案例,让临床医生亲身体验技术的赋能效果,以实际手术成果赢得信任。

其次,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讲及学术沙龙,以学术交流的方式扩大产品认知度。这些活动往往邀请国内知名骨科专家分享使用心得,吸引了大量未接触过该技术的医生前来了解其潜力,逐步构建起行业内的口碑效应。

此外,罗森博特还在积极探索多种入院模式,如融资租赁和购买服务等,旨在降低医院的前期成本压力,推动设备更快进入临床应用。这些模式尤其针对资金有限的医院,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分期支付或按使用量计费,减轻一次性采购的负担。

在区域进展上,罗森博特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公司已与多家顶尖医院展开合作,建立应用示范基地并且众多经销商合作,形成了初步的市场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广东重庆等省份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出台了专门文件,明确鼓励以租赁方式配置高端医疗器械。这一政策为罗森博特的商业化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公司已在北京、广州与多家医院就创新入院模式达成初步意向,预计将进一步加速设备入院速度。

微信图片_20250430092812.png

谈及成效,王豫对目前的进展表示满意。他指出,部分商业化项目已顺利落地,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反馈。更重要的是,作为全球首个复位机器人,罗森万相®满足了骨科手术的临床刚需,得到了众多临床专家高度认可,这成为公司商业化的最大底气。结合此前在全国31家三甲医院、400余例手术的成功应用,罗森博特对未来市场拓展充满信心。


# 同质化与价格战的行业隐忧

当前中国市场上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注册证数量已远超美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的注册证已经达到55张,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王豫指出,过多的相似产品导致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恶性竞争的苗头逐渐显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同质化往往伴随着价格战的阴影。不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选择单纯降价甚至牺牲利润,这种行为在王豫看来对行业发展极为不利。他认为,应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实现成本优化,从而普惠基层是一件好事,而非盲目压价。


面对这些挑战,王豫呼吁行业回归理性竞争的轨道。他强调,价格战不仅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还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阻碍行业健康成长。

此外,部分企业急于求成的现象也加剧了行业乱象。一些公司为了快速拿证,忽视产品打磨和临床验证的必要性。王豫对此表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患者和医生不负责任,也可能在后续商业化过程中面临信任危机。

他进一步分析,医疗器械作为直接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如果企业仅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术中可能出现精度不足或设备故障等问题,这不仅会损害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医生对整个品类技术失去信心。更严重的是,一旦出现重大医疗事故,企业的品牌信誉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市场推广将变得异常艰难。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可能让整个行业为个体的失误买单。


放眼整个行业,王豫则表达了对长远发展的殷切期望。

他希望行业能够给予足够的时间培育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而非陷入短期的价格战泥潭。他强调,行业需要百花齐放的创新氛围,不同产品瞄向不同的创新方向,用时间去验证哪条道路更符合临床需求。只有共同推动技术进步,才能真正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 落地之困:入院阻力与政策解围

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产品入院是关键一环。

然而,不同主体的接受度却呈现出明显差异。

以核心产品罗森万相®手术机器人为例,由于微创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临床获益,患者端的接受度相当高。相比传统手术可能带来的大面积切口和大量出血,该技术仅需几个小口子,出血量不到传统手术的十分之一,术后恢复时间也大幅缩短。许多患者甚至慕名而来,主动选择配备此设备的医院进行治疗,这充分体现了技术对患者需求的精准响应。 

微信图片_20250430092815.png
▲传统手术创口与机器人手术创口对比

同样,医生端也表现出较高的接受意愿。骨科手术中,复杂骨折复位一直是技术难点,而罗森万相®凭借亚毫米级的精准定位和自动化复位规划,有效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王豫提到,许多临床医生在使用后反馈积极,认为该技术不仅减轻了手术负担,还能帮助他们在复杂病例中实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对临床刚需的精准满足,使得医生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支持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430092819.png
▲骨盆周围血管、神经复杂
                                                                                                                  

最大的阻力来自医院端。

王豫坦言,当前不少医院面临显著的资金压力,采购高端医疗设备往往需要巨额预算,而在财政拨款和立项审批流程中,时间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此外,对于融资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新模式,许多医院管理者存在合规性顾虑。他们担心政策不明朗可能带来的责任风险,尤其是在当前医疗环境对合规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院长们对创新模式的尝试持谨慎态度。这种多重阻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创新设备的入院进程。


针对这一困境,罗森博特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一方面,公司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和市场教育,帮助医院更深入了解技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例如通过巡讲和沙龙活动展示临床案例和数据。

另一方面,王豫也表达了对政策支持的强烈期待。他认为,若国家层面能出台明确政策,鼓励医疗机构以融资租赁等方式配置高端医疗器械,将极大减轻医院的资金负担。

更进一步来看,政策支持还具有深远的行业意义。王豫表示,清晰的政策指引不仅能加速创新设备的普及,还能作为一种市场筛选机制,将资源引导至更有价值的企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站在当前节点,罗森博特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有着清晰规划。王豫表示,公司将继续深耕商业化路径,优化设备入院速度,探索更多创新模式以降低医院的引入门槛。同时,技术创新仍是重中之重,AI功能赋能和核心部件国产替代等计划将持续推进,确保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谈及企业本质,王豫同样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直言:“作为创业公司,最终需回归商业本质,实现自我造血能力,为股东创造价值,同时为患者和临床带来切实益处。”在他看来,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落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目标。

将来,罗森博特也将以此为指引,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成长之路。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