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诸多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作为大众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医疗健康领域自然汇聚更多关注。不仅大众对医疗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满了期待,国家也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在政策上,相继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宏观指引;在经济上,持续加大各项投入;在监管上,颁布医疗大数据管理标准,并实施考核评级来督促医院的改革进程。 为响应国家的大力支持,各级医疗机构也迅速调整战略并积极采纳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各机构面临的数据量和数据分析等需求迅猛增加。对于许多首次接触如此庞大数据量的机构而言,如何合理管理数据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自身数据资产便成为一大难题。在数据管理过程中,诸如“数据孤岛”或是“僵尸数据”等层出不穷的问题,也给医院IT团队平添许多负担。
医院信息化即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HMIS)、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HCIS)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GMIS)。 HM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就是指医院的MIS,它是现代化医院运行必备的基础技术环境。HMIS的建成,将对医院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作用。全院级的HMIS不仅仅只是各部门HMIS的简单相加,它要求在全院实现各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共享。目前,我国90%以上的大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近40%的大中型医院正在建设全院的HMIS。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HCIS)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是相对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而言的,指以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展现、处理为中心,为临床医护人员和医技科室的医疗工作服务的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生工作站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手术麻醉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医学图像管理系统(PACS)等等。 第三阶段是GMIS阶段,目前,这一阶段在国际上也还处于试验阶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在真正的诊断、手术中的应用还很少。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认为,现在不少医院的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医院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以数据库为中心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今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不再是医院管理的信息化,而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手术中去。
诚如专家所分析的那样,如果不能实现临床管理的信息化,就不能算是真正地实现了医疗的信息化。那么,到底是哪些困难使得医疗信息化难以深入地进行呢? 首先,是资金上的困难。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HIS系统,需要至少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绝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筹集,因为目前国家的拨款只占卫生事业支出的10%左右,所以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是自力更生,大多数医院采取了边积累边建设的方式。有些医院由于受到赢利的压力,更愿意投资购买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如CT机、麻醉机等,而不愿意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信息系统上投入巨资。 其次,是人才的问题。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得以迅速发展,必须有一批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过程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好不容易引进了这方面的复合人才,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样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及职位升迁方面却不能享受优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以至于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 据调查显示,现阶段已建成HMIS的医院中,真正被有效利用的仅为60%左右,其余的使用效率不高,甚至是形同虚设。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医院缺乏通晓IT技术和专业医学知识的人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太过专业,而且业务流程十分繁琐,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到医院看一次病,从挂号、就诊、化验、做CT到交费、拿药,少说也需要十几个流程,要住院所需要的流程就更多了;另一方面,治疗不是一次性买卖,有的病人一住院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每天都要吃药打针,这就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药品的信息、化验信息、X光图像的信息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病人都在产生着海量的信息。除了每个人在产生着海量信息外,医疗行业还是惟一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行业,有的人可以不去银行存款、可以不坐火车,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生病。这些都导致医疗信息化复杂程度的提高。 由于对医疗行业信息化复杂度估计不足而导致系统失败是很多见的。例如IBM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尝试过开发和在医院中实施HIS系统,原以为把政府和其他行业用得好的财务管理系统照搬过来就行,结果由于忽视和轻视了医疗环境的复杂性而失败,投入1500万美元买了一个教训。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产品的问题。现有的HIS产品性能很难使用户满意,系统响应速度慢,用户使用常常不得不进行长时间的等待;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存在问题,死锁和宕机现象时有发生;系统占用的数据库空间膨胀过快且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产品功能需要增加、扩充和提高,特别是需要增加临床信息管理功能;产品应用软件缺乏标准化难以实现信息共享;用户需求和设计变动不少,程序修改要求频繁,而又不易修改;产品维护和技术支持的工作量过大企业疲于应付又使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产品雷同,竞争激烈又几乎是同水平重复甚至低水平重复。一言以蔽之,我国目前的HIS产品状况令人担忧。系统性能、可靠性、功能和信息共享和交换上存在明显弱点和问题。客观地说,现有的HIS产品在性能和功能上还不能满足需求。
站在2025年的角度看,院内数据中心与数据治理平台是相辅相成、相互演进的。数据中心仍然是医院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但它的功能已经逐渐与数据治理平台整合,形成更加综合的数据管理体系。
数据中心作为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仍然是医院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基础设施,负责管理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患者信息、影像数据、电子病历等。
数据治理平台赋能数据中心:数据治理平台赋能了传统的数据中心,将其功能扩展到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治理平台不仅负责数据存储,还通过治理框架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和安全性,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为数据的深入应用(如AI分析、科研支持等)奠定基础。
智能化应用与业务需求驱动:数据治理平台使得数据中心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数据存储,而成为了业务分析、智能化应用的重要基础。通过数据治理平台,医院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升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精准医疗和个性化诊疗。 智能数据治理:未来,数据治理将更加智能化,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自动化数据清洗、数据分类和数据标准化,提升数据质量和应用效率。 云端数据管理:随着医院逐渐将基础设施迁移至云端,数据治理平台的云化是必然趋势。云端数据治理平台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支持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协作。 全场景医疗数据应用:未来的医疗数据应用将不仅仅局限于临床诊疗,还会向科研、公共健康、医院管理、药物研发等多个场景延伸。数据治理平台将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支持医疗数据在全场景中的应用。数字化:云HIS重构基础设施,区域化部署:以县区、医联体为单位建立云数据中心,实现医疗机构“无机房、无服务器”,降低硬件成本(如北医三院采用云技术后运维成本降38%)。弹性扩展:按需分配计算资源,支持突发业务需求(如疫情期远程诊疗激增)。一体化:平台整合与数据融合智慧管理(DRG控费、物资精细化管理),智慧医疗(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体化临床平台)智慧服务(全流程无卡就医、医保线上支付)。新一代HIS六大特征:全流程闭环管理、HIS/EMR深度整合、统一数据中心、开放架构等。智慧医院“三位一体”:案例:XX交大一附院构建“智慧好医院”平台,实现730万用户线上线下服务闭环。 辅助诊疗:AI嵌入临床路径(如手术风险预测、用药冲突提醒),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区域健康管理:打通基层医疗机构与居家健康数据,支持慢病全周期管理(如心电/病理区域诊断中心)。技术融合: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病历结构化)、区块链(数据确权)、大数据(疾病谱预警)。
总的来说,2025年的数据治理平台与院内数据中心密不可分。数据中心是底层基础设施,而数据治理平台则在其之上构建了更高层次的数据应用生态,赋能医院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医院信息化正从管理工具转向临床核心支撑,最终成为区域健康生态底座。传统HIS的架构与数据瓶颈需通过云化重构、平台一体化及AI深度融合来突破。未来方向已明确:无边界协同(区域医疗)、无感化服务(患者体验)、无差错诊疗(智能辅助)——其本质是以数据为纽带,重构“以人为中心”的医疗价值链!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