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收费
何以成为行业主流?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项目制的一次性付费依旧是主流模式。随着医疗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和持续迭代,个别系统按点位收费的模式逐渐成为共识,成为当前医疗信息化市场的一种公认定价模式。
从厂商视角看,点位收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按需付费"理念。病区数量、床位数、手术间规模、设备台数......,这些点位数直接反映了医院的使用需求,也间接的要求厂商的投入成本和工作量。这种收费模式具有一定合理性——用得多付得多,用得少付得少。
更深层次而言,点位收费反映了医疗信息化行业从项目交付向服务运营的转型。厂商不再是简单地销售软件产品,而是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版本升级和运维服务。点位收费成为这种持续服务价值的经济体现,它维系了厂商的长期运营能力,也为医院提供了可持续的信息化发展路径。
医院的困惑
为何我们总觉得"不值"?
面对点位收费模式,医院却常常感到困惑与无奈。当厂商拿着基于点位的报价单来洽谈时,医院院领导心中常会升起一个疑问:这些数字背后,到底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逻辑?
一个病区的移动医生系统,其核心代码与十个病区的系统并无本质区别。医院难以理解,为何简单的数量增加会导致费用成倍增长。在医院的认知中,软件系统的开发成本主要集中于前期架构设计和核心功能实现,后续的复制部署成本极低。点位收费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软件开发的基础成本分布,造成了医院方的价值困惑。
更让医院忧心的是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点位数量自然增长,信息化投入呈持续增长。而且很多时候医院是不清楚未来有多少个病区、床位、手术间、医疗设备的,难以明确具体的点位数量。这种增长模式给医院的长期预算规划带来了巨大压力,医院不禁要问:当点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是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收费上限?
此外,医院对未来的采购流程也充满忧虑。就像系统接口一样,每增加一个系统接口都需要重新走采购流程,这种繁琐的流程让医院很反感。从心理层面而言,医院难以接受这种"处处要钱"的模式——新开一个病区要收费,增加一台设备要收费。这种"零敲碎打"的收费方式,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更在心理上给医院造成了"被绑架"的感受,仿佛信息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厂商的苦衷
点位背后的隐性成本
面对医院的质疑,厂商亦有自己的苦衷。点位收费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诸多医院看不见的隐性成本和价值考量。
从技术架构看,医疗信息系统绝非简单的代码复制。每个点位的增加都意味着公司成本的增加,一个支持十个病区的系统与支持三十个病区的系统,在技术要求和资源投入上有着天壤之别。
实施部署成本是另一个重要考量。每个医院的硬件环境、网络架构、现有系统都存在差异,需要大量的现场适配工作。比如设备联机,不同型号、不同品牌的医疗设备接口是有差别的,往往需要重新开发联机程序。这种定制化的实施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人力成本投入。
更不容忽视的是项目范围的无限扩大。在实际部署过程中,由于医院需求的复杂性,比如增加病区增加、院区增加、设备增加等,经常出现预期之外的技术支持,导致项目周期延长,人力投入持续增加。如果没有点位的明确界定,项目范围就会无限扩大,系统永远无法达到验收交付的标准。
医疗信息系统的运维支持绝非零成本。每个点位的背后,都是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承诺。厂商需要维持庞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建立完善的运维体系,确保医疗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些人力成本与点位数直接相关,点位越多,运维复杂度越高,成本也相应增加。
在系统迭代方面,厂商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力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政策、业务流程和技术环境。公司是讲发展的,是讲收入的,需要不断的打磨迭代自身产品,这些都需要厂商持续地投入进行系统优化和功能更新。点位收费的一部分正是用于支撑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
价值共识
寻找收费模式的平衡点
医院与厂商在点位收费认知上的分歧,本质上是对系统价值认定的差异。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构建新的价值共识。
收费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单纯的按点位收费或许可以进化为基础许可费加增量服务费的混合模式。基础许可费覆盖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开发成本,增量服务费则根据实际点位数和用量进行调整。这种模式既认可了软件的基础价值,又体现了规模使用的差异。
设置合理的收费上下限是平衡双方利益的有效方式。可以设定最低点位门槛,确保厂商的基础投入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设置封顶费用,当点位数超过一定规模后,不再增加费用,这样既照顾了医院的发展需求,也体现了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化。
项目实施阶段的点位灵活性安排也至关重要。在系统部署和实施期间,可以不严格限制点位数,允许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规模,待系统验收合格后再按最终确定的点位数进行收费。这种做法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医院心理上也感到舒服,又避免了因点位限制影响实施效果。
此外,在设备联机等具体场景下,可以采取更精细化的计费策略。 对于新增的同型号医疗设备,因其联机接口已开发完成,复制部署成本较低,可考虑不收取费用,或仅收取必要的实施部署费用。而对于需要联机的新型号设备,由于涉及联机接口重新开发、调试等全新的投入,则按照新的点位正常收费。这种区分方式,既公平地补偿了厂商的开发成本,也避免了医院在为单纯的数量增长支付过高的重复性费用。
从长远看,医院与厂商的关系应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进化为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投入医疗信息化建设,共享建设成果。厂商可以适当降低初期许可费用,通过持续的服务和价值创造获取合理回报;医院则认可厂商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价值,为持续创新提供空间。
未来之路
共创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信息化生态
医疗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医院与厂商携手共建健康、平衡的行业生态。
对医院而言,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认识到软件价值不仅在于代码本身,更在于其持续的进化能力和服务支持。医院信息部门应提升自身的需求管理和项目管理能力,清晰定义系统建设目标,与厂商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对厂商而言,则需要更透明地沟通成本构成,更灵活地设计收费模式,更注重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厂商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架构优化、技术创新来降低系统部署和运维成本,从而为医院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推广最佳实践、建立评估体系,引导医疗信息化市场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制定不同系统点位的成本构成参考标准,为医院和厂商的商务谈判提供专业依据。
归根结底,医疗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运营效率。医院与厂商不应陷入点位费用的零和博弈,而应共同聚焦于如何通过信息化创造更大的医疗价值。当双方在这一根本目标上达成共识,点位收费的争议自能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
在医疗信息化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医院与厂商是命运相连的同行者。唯有相互理解、携手共进,才能跨越点位收费的争论。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